价格,就是我们的真心话

#蚂蚁私塾笔记#


价格就是真话,我们每一次消费都是为自己认为的价值买单。

1

在读《卧底经济学1》的第一天中,我初步认识到了“贵”的艺术,即通过制造“稀缺感”、竞争排他、利用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定价策略和差异化服务等手段来提高定价的。

而我觉得,产品的定价,除了代表产品的成本与价值外,同时也是消费者“心理账户”的一个映射。

星巴克的消费群体中,除了一些在那儿办公的和一些如文中所说的是赶时间的人外,也存在着不少是慕名特意去买星巴克的人。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因为我不爱喝咖啡,不理解,于是问她为何独爱星巴克,有比其他咖啡好喝很多吗?她回答说:还好吧,也没说是特别好喝,就是喜欢。

其实在她的心理上,星巴克可能是她买得起的咖啡里面最好喝的,也可能是外界的一些好的评价影响到她的选择。但不管哪一种,喝星巴克对她来说,很可能是一种自我奖励的表达方式。因为喜欢的因子在里面,所以她把“情感”赋值给了星巴克,让她在体验的时候觉得更容易的得到满足!

我的朋友圈,都是刚毕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此时大家收入并不高,扣去房租生活费的话,更是略显尴尬。尽管此现在的星巴克没有以前感觉那么贵,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没有必要,我喝其他咖啡也不是很差,反正也不会区分好坏,呵呵。这是不会喝咖啡的一种人,而会喝咖啡的则追求更好的,也可能是更贵的。值与不值,只有体验人自己知道。

2

为了明白大家为什么偏爱星巴克,我上网查看了一下,最后看到一篇叫《我为什么喝星巴克》的文章。

作者用约800字的篇幅简单讲了自己和星巴克的前世今生,最后总结来说就是:毫无疑问,星巴克咖啡不是最好的,但是它的服务、产品理念或是文化等各项都在我的基本要求之上。加上作者是个咖啡文化爱好者,不是咖啡爱好者,所以10年过去了他对星巴克始终是不离不弃。

可以看出,文化的影响,又或者是观念的转变,才让新的消费成为可能。就像王老吉在想出“怕上火,喝王老吉”之前,大家都是觉得等上火了再找降火的药。而降火的药一般也很少人会选凉茶,毕竟效果没有那么显著。所以最后,王老吉转变了自己和大家的观念,就是喝凉茶防上火,结果成就了现在的王老吉和后面的各种凉茶饮品。

其实喝王老吉能预防多少火气?我们很多人并不知道,甚至很多人感觉喝了也无效,就跟士力架说的“横扫饥饿”一样,是广告词罢了。但是这样的广告,最终还是成功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了,形成了一个新的心理账户,即怕上火可以吃药也可以喝凉茶,不是很饿的情况下可以吃士力架顶一会。而香飘飘奶茶也是在了解到大家的心理想法后(小饿的情况下找点吃的解馋),把广告词从“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3圈”改为“小饿小困,来点香飘飘奶茶”。

3

价格不等于价值,但是等于产品在我们心里的一个价值。以前很多人不懂电影,也不愿花钱看电影,觉得浪费。而现在很多人周末会约三五好友去电影院看新上映的电影,甚至看到好看的还要二刷。

为什么要二刷,因为觉得好看,觉得值得。因为值得,所以只要价格不是不能接受,就会为之再买一单。花了两倍的价格和时间,就是因为一个字:“值”!

电影院也有好有坏,不同设备和环境、地段,对电影院最终给出的价格有些许影响。我试过去便宜点的影院看电影。看完出来后第一句话就是:以后还是不要贪这点便宜了。为什么?因为满足不了我的期望。

这就好比坐高铁、坐火车时,不同等级坐票是不同的体验,而不同的体验在人们心中归属不同的账户。有的是属于VIP账户,要优先处理;有的是普通账户;有的则觉得“站着就好,省钱才是硬道理”。

因为“心理账户”的存在,所以我们对身边事物甚至自己的时间或者自己的生命,有了各自的定价。不管最终的定价怎么样,都是我们心理最真实的表达。我们可以对身边常见事物列下价值高低排序表,重新认识一下自己的心理账户,并从中把一些问题账户清理一下,这样可以让生活更加简单高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宠爱先生&任性小姐的故事 宠爱先生说,我想我是花尽了我这辈子的运气才能与你相恋的吧。 两个人能在一起确实是这个世界...
    Miko_Lee阅读 1,783评论 0 1
  • 醉心美景不思归, 金波荡舟暖风吹。 野鸭戏水芦苇荡, 客无踪迹乐未回。
    墨趣356阅读 1,693评论 6 10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