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落后”这个概念,笑来老师的提醒每每想起我就会觉得脊背发凉:
过去,百分之四十之后是落后;
现在,你以为百分之二十之后是落后;
现在,实际上很可能百分之一之后都是落后;
将来,有可能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之后都是落后......
社会的变化,科技的发展,让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看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的明显。然后,我们逐渐发现,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到的教育好像一夜之间变得不那么有效了。
例如,老一辈们经常教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事实上,“一分耕耘”可能没有收获,也可能“一分耕耘”有十分的收获。
这背后的原因是,决定有无收获的可能不是“耕耘”本身。例如,投资的世界里,运气显然更加重要。那么,你越相信理性,然后越勤奋地靠着你认为靠谱的对投资的认知去做决策,极有可能你会死得很惨!也就是说,“耕耘”这个事情是否有效是有场景要求的。
尤其在现在的世界里,更是如此。网络的力量,科技的发达,造就了一大批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人。如果你死守一些旧有的准则,不去根据现实社会的运转原则去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统”,可能会吃很多的亏。
那么,同样是“落后”,为什么不同阶段的我们会有那么不同的认知?
笑来老师给出了答案:
我们并不能感知整个世界;我们只能通过感知自己的周遭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平均水准以上。
以往还没有互联网,或者互联网还没有那么深入地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候,我们通常是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以及那里的人是处于怎样的状态的。所以,我们最多只能根据身边的环境来判断我们所处的位置。
例如,我们的成绩在全校排名第一,然后,我么就会有一种感觉:“我是第一哦。”至于,在市里的位置,省里的位置,国家的位置乃至在这个世界的位置,我们可能并不知道。毕竟,我们很难知道。由此,我们还会长久地享受这种“全校第一”带给我们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往往让我们觉得我们的能力至少是在平均水平以上)。直到某一天,我们进入了一个更大、牛人更多的圈子。然后我们发现,原来我们比很多人都落后。直到,互联网彻底地打破了所有时空的界限,我们更加觉得:原来我们落后那么多。
对我而言,纠结于“落后”这个事情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有意义的是,我们怎么看待“落后”这个事情?
当我们在说“落后”时,其实我们是在说“竞争”。
竞争当然好。因为通过竞争,我们让彼此知道了各自所处的位置,各自的能力差别。这成为了我们获取进步的原动力,更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但是,竞争虽好,却不能过度夸大它的作用。因为,竞争的背后会引发很多的负面能量,例如:恐惧、轻蔑。
《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面,院长用“鸠占鹊巢”来推崇他的“丛林法则”。他说,大自然里,生命从谋杀开始,无法竞争意味着等死。所以,我们在电影中会看到,学院里很多学生其实都活在恐惧里。例如,电影开头的乔伊得知自己没能毕业,选择了自杀。法罕的理想是成为野生动物摄影师,却因为父亲的期望,不得不念工程学。同样带着家人期望读工程学的还有拉朱,背后沉重的压力让他极度不自信。
如果竞争的代价是放弃自己的理想,不断地怀疑自己,那么这是有问题的。
正确的态度是,虽然我落后于别人,但我不看轻自己。
第一、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天赋与专长,我在某个领域的落后不足以让我觉得我不如别人。
我只需要问自己:我的天赋是什么?我最想要成为的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我明明更擅长、更热爱的是摄影,但却去做了工程师,任凭我再怎么努力,我也可能一直落后于别人。
第二、知道自己落后了是一回事,但相比而言,知道自己为什么落后要更加的有价值。
例如,很多人之所以不断地被别人比下去,可能是因为不够了解目前社会的运转规律,还自以为是的用旧有的知识与经验来帮助自己做决策。
在我看来 “不确定性”就是这个社会运转的最重要的原则。而我们很多时候却死守着一些“确定性”的东西。例如,我们太过于执着地相信“勤奋”、“坚持”的力量,却对于诸如“跟随社会的发展趋势”、“运气”这样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字眼嗤之以鼻。勤奋当然重要,但是,如果你是在错误的方向上勤奋呢?结果只能是:越勤奋,越悲剧。从这个角度而言,勤奋只能算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底线要求,但要获取成功的果实,显然还差得很远。
第三、知道自己落后于别人真正重要的意义是:我离最好的那个标准还有多远的距离。
我只是现在落后了,未来呢?我们身边能看到太多太多逆袭的故事。这个社会有太多的资源供我们调配,只要我知道自己还差什么,就去调用自己所能找到的资源去一步步靠近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去纠结于“我落后于别人”这样一个静态的事实。
落后又怎样?我只知道“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流三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