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富汗女性文学《灿烂千阳》 :爱,是照亮彼此的灿烂千阳
十七世纪阿富汗诗人赛依伯写下诗句:“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是啊,面对战乱、贫困和家庭暴力,只要心中依旧怀有永不磨灭的勇气和信念,再灰暗的日子也能闪闪发光,灿烂的阳光终究会来到。
《灿烂千阳》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继其畅销作《追风筝的人》后创作的第二部小说,这部小说是一部关于阿富汗三十年战争历史的揪心故事集,字字句句渗透着生活在其中的阿富汗妇女的悲哀。
小说中的两名女主角玛丽雅姆和莱拉相差20岁,本来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却在阿富汗一夫多妻制合法的社会背景下,嫁给了同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丈夫。
这两个女人在相遇之前都已经经历了很多生命里难以化解的矛盾,但是他们相遇之后又有怎样的矛盾?他们怎样在不可饶恕的时代里建立不可能的友谊?又会怎样在不可毁灭的爱中实现自我救赎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自我救赎的动人故事,去解开那浸泡在苦难中的心灵密码。
01 人生实苦,唯有忍耐
我们首先要说的是小说中第一个女主角,玛丽雅姆的故事。
玛丽雅姆是一位富人和仆人娜娜的私生女,自出生前就被视作全家人的耻辱。
他们母女俩被赶出了家,一个有其他三个正式妻子和九个孩子的大宅子,被送到偏僻的山丘上的一间破旧的小泥屋里。
心理学认为,如果一个人经历了生活的压迫和不公,就容易用悲观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恐惧情绪。
玛丽雅姆的母亲娜娜就是这样一个人,命运的捉弄让娜娜变得非常刻薄和神经质,她不停地发牢骚、抱怨,悲观厌世。
小玛丽雅姆在5岁那年,从妈妈娜娜口中第一次听到“私生女”这个词,妈妈娜娜不停地向小玛丽雅姆灌输“私生女天生下贱”的人生观。
但是玛丽雅姆真的希望有一天爸爸能够承认自己是他名正言顺的女儿。因为每周四,父亲都会来泥屋里看她,给她讲故事,陪她钓鱼,向她讲述外面的世界,可以说只有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候,玛丽雅姆才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她喜欢父亲胜过喜欢母亲。
玛丽雅姆在15岁生日那年,鼓起勇气提出想让父亲带她去父亲的电影院看电影,和父亲的其他孩子在一起。父亲最终勉强答应了第二天中午来接她。对此,母亲娜娜十分生气,她一边发牢骚咒骂着女儿和丈夫,一边又神经兮兮地请求女儿玛丽雅姆的怜悯,她甚至歇斯底里地说:“你要是走了,我就会死。”
面对母亲的歇斯底里,玛丽雅姆感到厌倦,她觉得母亲肯定又是在欺骗她,因为她不相信她深爱的爸爸有妈妈说得那样坏。
第二天,玛丽雅姆并没有等到父亲来接她,可能是被母亲平时的尖酸刻薄和神经质的“教导”折磨得麻木了吧,她想追求幸福,摆脱掉“私生女”的标签。于是就偷偷下山,只身前往繁华的城市里找父亲。
玛丽雅姆一路询问着来到了父亲居住的豪宅前,但是却被拒之门外,她像流浪狗一样在门外整整等了一夜也没有等到父亲出现。
更悲剧的是,当玛丽雅姆回到泥屋,却发现在家苦等了整整一夜的母亲,绝望地吊死在了泥屋外的一棵树上。
玛丽雅姆的世界崩塌了!
母亲的离去,让玛丽雅姆懊悔不已,她也将一辈子背上这种负罪感,无法挣脱。
而更加残酷的现实,才刚刚开始。
父亲把玛丽雅姆带回了家里,并不是要给她温暖的爱,而是任由自己的正式妻子为玛丽雅姆安排婚事,逼迫玛丽雅姆嫁给了一位40多岁的鞋匠拉希德。
40多岁的拉希德,是个男权思想非常严重的人。在粗陋又简短的结婚仪式之后,玛丽雅姆稀里糊涂地来到了拉希德的家里。她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猛然意识到自己的少女时代完全消失。
玛丽雅姆按照丈夫拉希德的要求穿上了伊斯兰女子的布卡,一种把女性全身都包裹起来的罩袍。
布卡是对女性的强烈压抑,但对于此刻可怜的玛丽雅姆来说,这种压抑反倒成为了一种保护。因为她觉得布卡就像一面只能看出不能看进的窗户,她再也不担心人们一眼看出她过去的那些耻辱的秘密。
但其实,发生在她身上的这一切,难道真的是她自己的错吗?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不可理喻,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误解,有无可奈何。正因为如此,有时候我们太渴望生命里能够照进一束希望的光亮。
玛丽雅姆终于等到了她生命里的一束希望之光,那就是她肚子里的孩子。是的,她怀孕了。
可是命运再次残忍地掐灭了那束希望之光的光源,有一天,怀孕的玛丽雅姆去公共浴室洗澡,洗着洗着脚下突然出现了一滩鲜血。可怜的玛丽雅姆流产了,而在此后的四年里,她先后六次流产。
她的丈夫拉希德一直非常渴望想要一个儿子,对于玛丽雅姆的反复流产,他不断地斥责她,恐吓她,强暴她,甚至找来一把石子塞进了玛丽雅姆的嘴里让她嚼,多么残忍啊!
玛丽雅姆在日复一日的折磨下变得越来越麻木,她只能紧紧咬着牙关,在心里牢记着母亲的教诲:“一个女人唯一要学的本领就是忍耐。”
02 爱与被爱,自我救赎
就在拉希德折磨玛利亚木的那一刻,邻居家的一个女孩莱拉出生了。这就是我们故事里的另外一个女主角。
莱拉是在一个温暖开放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她的父母给了她美丽的容貌、聪明的头脑和良好的教育。
莱拉的爸爸非常重视对她的教育,经常说:“如果一个社会的女人,没有受过教育,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进步的可能。”
幸福的莱拉在长到情窦初开的年纪时,与青梅竹马的塔里克相恋了。塔里克虽然断了一条腿,但他善良可靠,温柔体贴,会用尽全身的力气去保护莱拉。
然而,温暖幸福的生活却惨无人道的战争无情地摧毁了。
先是她的两个哥哥在战场上牺牲了,这个消息彻底击垮了她的母亲,悲伤的母亲几乎不起床,不停地和莱拉说她的两个哥哥的故事。
莱拉承担起了大部分的家务,她担心妈妈会自杀,但妈妈告诉她一定要坚持活到圣战胜利的那一天,这样她的儿子们也可以看到梦想实现了。
母亲的悲伤使莱拉充满了愧疚,同时也充满了失落,因为她感觉到自己在母亲的眼里是个累赘,母亲的心里全部被她死去的那两个儿子占满了。
就在莱拉的内心饱受煎熬的时侯,时局动荡的阿富汗又打起了内战,每天都有数不清的空袭和枪战。塔里克一家决定要搬走,但是莱拉的母亲,却因为过度悲伤而不愿意离开。
莱拉在与塔里克分别的那个夜晚,把自己生命里的第一次献给了塔里克。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就彻底失控了!
一颗与莱拉擦肩而过的子弹终于惊醒了悲伤过度的母亲,她突然明白自己坚持不搬家正在让女儿陷入危险的境地。
母亲终于决定搬家了,可是当他们一家在房子里收拾物品的时候,遭到了战火的袭击。
莱拉的父母当场死去,而莱拉却被邻居玛丽雅姆和他的丈夫救活了。
就这样,两个人生轨迹完全不同的两个女人,命运开始产生交织。
别有用心的拉希德想要占有年轻美丽的莱拉,他使尽讨好、威胁等手段,又骗莱拉说塔里克在战火中去世了,没有消息。
彻底陷入绝望的莱拉终于理解妈妈的丧子之痛有多深,她现在痛苦得连哀嚎大哭的力气都没有。
但讽刺的是,这时莱拉居然发觉自己怀孕了,她怀上了塔里克的孩子。
为了保住爱人的血脉,她只好答应了拉希德的求婚。
而此时,一直在默默忍受着丈夫拉希德冷酷与暴力的玛丽雅姆,看到丈夫娶了一个比自己年轻貌美又有生育能力的姑娘,心里非常难受和痛苦。
毫不留情的拉希德还经常当着莱拉的面羞辱她,讲她私生女的身份和她不如莱拉美丽的外表。
内心苦楚的玛丽雅姆虽然对自己的丈夫无能为力,不过她没有办法不恨莱拉,她一度偏执地认为莱拉是彻底毁掉她生活的女人。
两个女人总是在拉希德不在家的时候,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休,有时候甚至会动起手来。
我们能够体会到,其实两个女人都是充满防备的,因为他们自己已经受尽了常人无法想象的伤害。
他们俩就这样在对峙中消磨着日子,直到莱拉生下了一个女儿。
当拉希德看到莱拉生下的是女儿而不是儿子时,他的态度便急转直下,对她颐气指使,甚至拳脚相加。
玛丽雅姆起初对这个变化是幸灾乐祸,但是当她看到莱拉用温柔的目光注视孩子的时候,她的心莫名地变得柔软了。
再加上莱拉一直对玛丽雅姆都没有恶意,甚至有一次她还拦住了准备抽打玛丽雅姆的拉希德。
于是就这样渐渐地,她们敞开心扉,相互支撑,成为了对方最贴心的亲人。
莱拉曾偷偷攒下路费,打算趁拉希德不在时,和玛丽雅姆一起带着孩子偷偷离开家。
虽然那场逃亡以失败告终,拉希德将她们打得奄奄一息,但玛丽雅姆在莱拉的鼓舞下变得更加笃定和勇敢。
莱拉又一次怀孕,她本来准备弄死腹中的胎儿,但最终还是下不去手。在快要分娩之际,医院的人力和资源却供不应求,玛丽雅姆在为莱拉争取就医机会的时候,跟医院里的护士说莱拉是自己的女儿。
玛丽雅姆陪在痛苦难耐的莱拉身边,她好像突然真正理解了自己的母亲娜娜当时是多么的艰难和绝望。母亲娜娜本来可以把她送给别人,或者把她丢在婴沟里自生自灭,但是母亲没有。母亲忍受了怀着一个私生女的耻辱,独自生下来,并用自己的方式来爱这个孩子。
而此时的莱拉终于等到了要为她接生的医生,却需要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在满是污秽的病房里剖腹生产。对此,莱拉选择了立刻手术,生下了一个儿子,玛丽雅姆陪在一旁见证了莱拉的勇敢。
就这样,玛丽雅姆和莱拉互相依赖着彼此,战乱和暴力没有让她们变得麻木,反而让她们重新理解了生活的真相。她们共同度过了那段与惨无人道的塔利班同城的岁月,也度过了那段没有食物的贫穷日子。
03 爱与信念,化作光芒
终于有了儿子的拉希德欣喜若狂,但是这份喜悦很快就随着穷困潦倒消逝了。
拉希德的鞋店被一场大火烧毁了,他们一家人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每况愈下,甚至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最后拉希德决定把女儿丢到了孤儿院。
痛苦的莱拉太想念女儿,她不顾当时塔利班禁止女子单独出门的规定,试图独自前往孤儿院看望女儿,但却在路上遭到塔利班士兵们的毒打,一天多达三四次。
就在绝望的莱拉渐渐心如死灰的时候,分别了八年的恋人塔里克突然出现在了她的眼前。
原来塔里克一直都活着,他去世的消息只是拉希德为了得到她而编造的谎言。塔里克之所以这么多年没有出现,是因为他逃到巴基斯坦后,在为谋生给人运输毒品时被抓进了监狱。
后来塔里克终于找了安稳踏实的落脚处,他就想回来带莱拉逃离拉希德的魔掌,并约定第二天下午来接她。
但意料之外的是,拉希德很快从年幼的儿子那里得知了他们的重逢,怒火中烧,几乎快把莱拉打死。
此时站在一旁恐慌而焦急的玛丽雅姆,情急之下举起铁锹向拉希德挥舞过去。
拉希德倒下了,噩梦终于结束了。
我们无法用道德的尺度来衡量玛丽雅姆杀死丈夫的行为,因为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为自己作主,这一次她坦然决定独自承受这个世界的一切苦难。
玛丽雅姆就这样赌上了自己的一切,她将莱拉和孩子们托付给了塔里克,然后坦然接受了死刑。
为什么玛丽雅姆决定独自承担所有的罪过,如此坦然地接受死亡呢?
她这样告诉莱拉:“我不该逃跑,我不能逃跑,如果我和你们一起走,我们一家都将难逃被追捕的命运”,“我已经无欲无求,我小时候所渴望的一切,你们都已经给了我,你和你的两个孩子已经让我感到如此的幸福。”
原来,玛丽雅姆从莱拉和两个孩子身上得到了爱,这是她一生最渴望得到的东西。玛丽雅姆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虽然经历了这么多磨难,但是莱拉和两个孩子从不嘲讽她为低贱的私生女,他们是朋友、家人。
玛丽雅姆愿意为她的家人付出自己的生命,她不惜以接受死刑的方式成全家人的幸福。
可以说,玛丽雅姆把自己活成了明媚的太阳,用生命之光照亮了所爱之人通往幸福的道路。
04 灿烂千阳,照亮希望
劫后余生的莱拉,和塔里克一起带着孩子们前往巴基斯坦,并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幸福美好的时光。
但她时刻也没有忘记,玛丽雅姆用生命为她铺就了通往幸福的道路,而这个道路的起点就在玛丽雅姆生命结束的地方,也是她那需要延续爱与希望的家乡。
最终,莱拉和塔里克回到了满目疮痍的家乡喀布尔,他们一起投身到了战后重建的工作中。
莱拉成为了一名大女儿曾经住过的孤儿院的教师。她常常在想,玛丽雅姆并没有离开,她正看着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看着他们重新粉刷过的孤儿院的墙壁,看着他们种下新的树苗,看着孩子的毛毯,枕头,书本和铅笔。
最重要的是,玛丽雅姆的精神之光就像一千个太阳发出的灿烂光芒,照亮了整片大地,温暖了世间荒凉。
其实,《灿烂千阳》这部小说的作者胡塞尼通过这个故事,向我们讲述了阿富汗跨越三十年的战争留下的阴影,以及生活在其中的阿富汗妇女无法想象的悲哀。
然而,她们在心碎之后忍受无数次悲伤,怀抱着失落,也继续着希望、爱情和梦想,在相濡以沫的情谊中成为照亮彼此的灿烂千阳。
面对战乱、贫困和家庭暴力,只有心中依旧怀有永不磨灭的勇气和信念,再灰暗的日子也能闪闪发光,灿烂的阳光终究会来到。
就像今年我们经历着不同寻常的疫情、洪涝,但是苦难再多,也要怀抱希望。愿全世界正在经历各种苦痛的人们永怀向前的信心和勇气,迎接照亮彼此的灿烂千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