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坚持原创的彭小写 以沫时光
昨天我到南京金陵图书馆做志愿,负责的是图书的整理。
五颜六色的书本在各种各类知识编织的温暖的摇篮里,微笑着轻轻吟唱勾人的曲调,它从摇篮中伸出幼嫩但有力的小臂膀在空中胡乱地挥舞,把他所能触及的地方都不加以区分地抓入怀抱。
于是整个阅览室里,小到孩子,大到成年人,都对这些迷人的小可爱露出或好奇或严肃或谜一样微笑的神情,然大多数人还是保持着面无表情“镇定自若”的样子,只有眼睫毛不安分地快速上下扇动着,形成袭人的风潮。有一阵又一阵清凉的风拂面而来。
我安心地理完负责的书籍,它们已然排列成了一串流星。回身一看,图书馆空余的位置已所剩无几,空位被一个个小小的身体填补掉,一列一列,像挖好了坑往里面种萝卜,井然有序。
没有家长们的陪同,孩子们有着超越年龄的懂事。它们熟练地用图书馆的电脑查询书籍,然后顺着编号找到要读的书,全程下来不吵不闹,动作流畅。自然得像是被大人们提前输入了一串代码,按照家长的指令借书、看书。
图书馆真是个资源的宝库,我越成长,赞美它的心情就越强烈。我小时候很喜欢看书,心情愉悦地读课外书籍是繁忙学业生活中极有乐趣的一件事,这也是自己独立经营的一方乐土。不得不承认,在同龄中我的书确实非常多,不算课本等学习资料,单单是课外书,所容纳它们的地方,除了我房间的书架,还有搬家后在书房里安置的一整面墙的书柜。在它们身上洒下的银子确实不少,小时候觉得一本书可真贵,如果偷偷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或许好几天的零花钱也没有了,所以我格外珍惜到手的新书。小心翼翼地打开硬实的书皮,再一页页极其轻柔地连续翻到正文的位置,触感极好的书页如同洁白柔软的翅膀,我实在不忍心在它身上留下一条拙劣的粗鲁的痕迹,这个习惯一直影响我至今。而更痛苦的是从千万想看的书中挑出最想看的几本的过程,因为我有不折不扣的选择恐惧症,做出的选择太痛苦了。然随着时间被卷走,会慢慢忘记自己曾经想看某本书的最初始心情,也就是所谓“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就是与此差不多空落落的感觉吧。
我想说这绝不是穷或者家长不舍得为我买书。我为我开明的非常支持我博览群书的母亲感到十分骄傲。我们对书有种像皇帝一样的迷之心理,后宫已经佳丽三千,但即使都一睹芳容后总觉得还是少一位国色天香的美人,恨不得把所有的书籍都带回家仔细浏览一番。也就是说,我,以及千千万万孩子的幼年,都缺少一个可以自由翻阅而代价极低的图书馆了。
而这里,明静而优雅的长桌,光滑得如同镜子一般,甚至可以将影像倒映到人的心灵中去。排排列列的书籍散发着迷人的香气,都在引诱着招待着人们来品尝。而在我的家乡里,全市最大的书店——新华书店,也可以称为一个“图书馆”,但只是限于书多才给它这个名字。因为时不时就有穿着菜市场杀猪大婶同款衣裙的阿姨,绕着大厅不知疲倦地驱赶着我们这些“偷书贼”,“想看就买啊,翻坏了卖不出去啦!”于是有不少人妥协,所以我从来没在新华书店里完整看完一本书。现在看来,真的是一种营销策略,先拆封几本书,引诱人家看一半后不得不买,同理请参照视频网站里试看几分钟然后让你充会员续看的手段,坑了祖国的花朵多少钱啊。
在我还只捧着课本,对其他的东西知之甚少的年龄里,大城市的孩子们用着便捷的网络借阅工具,在家长和政府的大力鼓励下,利用假期,在如此优越的环境里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想想就觉得未来前途无量,羡慕得让人抓狂,却只有大写着服气。地区不同,时代变迁,我小时候的把书店搬回家这样遥不可及的梦想,已经变得触手可及,美妙得不真切,甚至还有玄幻的粒子在里面。
手在书脊上穿梭游走,无论是这里还是学校的图书馆,只要是书籍汇成江河的地方,就给我非常眷恋而殷实的感受。我好像看到了一本书的影子——《安妮日记》,它被坚实地簇拥在绚烂的书海里,因为融合了所有的色彩而变成无色的阳光里,一道道彩虹发着光。我勾勾手指将它取下,为了补偿自己多年前看了书评后,曾狂热地想去阅读但未果的那份缺憾。
我,一个二十岁的“老人”,在孩子们中间,与他们并排而坐地看“童书”,也是很有趣的事情吧。
—END—
如果你喜欢我的故事
我愿与你用墨香温暖时光
我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