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目前诗歌创作存在着争论,孰好孰坏各执己见。我对诗歌的认识不深也没有深入的研究,但是在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过程中略有一点心得体会,现在拿出来说一说。既不做学术的讨论,也不是什么真知灼见,只是个人写作的体会,但求不贻笑大方就好了。
首先,我们看一下百度百科对诗的定解释。诗:又称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另外,《诗》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诗经》的本名(西汉时期《诗》被命名为《诗经》)。
其次,再看一下诗经的解释。《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我们从上面的解释里面可以看出。最早的诗是用来歌唱的,既是歌谣又是有着很深内涵的容易传播的内容。也就是说诗歌是一个综合体,是音律和内容相结合的综合体,如果将二者割裂开来单独说,那么这样的诗歌就是干瘪的不生动,背离了诗歌本质的。
有人认为写诗应该讲求韵律,也就是提倡写诗应该和韵。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有根据的,无论是唐宋的五言、还是七绝,其实应该涵盖宋词的,这些都是有着深刻内容可以和乐而歌的。这样凝练的文字当然是诗歌。现在新诗的创作是不是还必须要做到这样呢?个人的看法如果能够做到当然好,即使做不到也应该在文字上做到朗朗上口,因为这样的文字是需要流传的,如果读起来都拗口,那这样的文字在我看来就不能算是诗歌了。现在大多数人都在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读到这样的诗句,其实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被撞击到,甚至都有想放歌欲望,这就是诗的魅力。诗歌创作的人就应该在这样的地方下功夫,而不是去计较合不合平仄韵,当然你去创作五言七言就应该和韵和平仄,因为你的创作其实是在为那些诗歌填词,你的创作不和平仄那么就无法按着原来的诗歌唱出来了。
诗歌创作是在形式和非形式之间的,更重要的是情怀和体悟的凝练。我更主张的是我们去体会和用心的去感知并且深刻的领会,并且作所创作的是个中蕴含心得情感在里边。大凡好的传世的作品无不有深刻的情感在诗歌的里边,只用用了心思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如果我们因为创作而创作,或因为需要而创作,失去了孕育诗歌的心田,那么这样的诗歌只是文字诗歌,而不是真正的诗歌。真正的诗歌都是从心里盛开出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