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女王并非真正的女王,这不过是他父亲郭永,当年出于特殊宠爱为她起的名字,此事大家当然都知道。
郭氏不为世族高门,但也曾世代为郡县官吏,郭永那时为南郡太守。
郭女王的厄运是由汉末之乱而起。
汉末大乱,兵祸不断,郭女王父母先后离世,于是家人四散,颠沛流离的郭女王最终就沦落为一个奴隶。
在铜鞮一个姓侯的人家。
世人对曹丕、郭女王因何能有幸相遇,基本不曾深究,他们的相遇,却是这个缘故:
此处铜鞮,却并非当年晋平公建筑离宫之铜鞮,不属晋地,而属楚地南郡襄阳。这也就是说郭女王最终离家并不很远。
公元213年,曹操曾出动数十万大军进攻东吴,但是没有成功,曹操即因此长叹一声:“生子当如孙仲谋。”便退军而去。
但是退军的曹操因为眼见长江沿岸各郡总为孙权骚扰,难有宁时,于是同时也打起了迁移的主意。
曹操当时曾为此事询问时为扬州别驾的大才子蒋济,蒋济认为此举将使百姓不安,万万不可,但是曹操问了白问,却没有听从。
其后结果不出蒋济所料,百姓惊恐不安,竟有约十万户过江投奔孙权而去,这惹得曹操大笑,说,本为避敌之用,不料反驱民奔敌。
他这个人总是能够大笑,这次当算是自嘲。
然而不管怎么说,曹操到底还是迁走了一大批百姓,这其中就包括襄阳境内,很显然,铜鞮侯家和郭女王正在其中。
这再到了此年五月曹操册封魏公,216年四月,曹操加封魏王,期间不但自己一直广纳姬妾,同时也没忘世子曹丕,所以郭女王就被选中,来到了曹丕府中。
一个官宦人家出身的小姐居然沦落到为奴,其中的磨难屈辱自然难述,但是世事难料,祸福相倚,郭女王就因此时来运转了。
2
郭女王遇到曹丕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左右的老姑娘了,不但为妾,而且之前还做过奴隶。
所以当后来曹丕要将她由妾转正,立为皇后的时候,就招致了大臣们普遍的反对。
大臣们说郭氏并非世族高门,郭女王出身微贱,不足以母仪天下,统领六宫。
他们还批评曹丕贪恋情爱,将导致上下失序,纲纪废坠。
出身微贱的老姑娘郭女王跟了曹丕之后,居然能够越位而上,而且一直崇隆不衰,即便是始终不育,也绝无影响,可见曹丕是真正贪恋这份情爱了。
这未免就令人大为疑惑,曹丕身边有那么多女人,他为什么会对郭女王情有独钟,始终不变,什么都不在乎呢?
郭女王再美,能比得上甄妃吗?曹丕身边的女人哪一个不美貌如花?更何况他们遇见时郭女王就已经徐娘半老?
古代女子不育便为大罪,曹丕即便不乏生育机器,可难道就非立郭女王为后不可?
这难道仅仅因为其长子曹睿在母亲死后跟了郭女王?
甄妃死前本来是把儿子托付给李夫人的,曹睿既然可转托郭女王,当然也可转托其他人。
这难道又仅仅是因为郭女王聪明多智,善于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对曹丕居功至伟,多有裨益?
······
许多年来,人们关于郭女王本身的讨论已经被说滥了,那么我们这一次就从曹丕本身,从他对女人,对情爱的态度上去找找原因吧。
3
曹丕既是一个政治人物,也是一个文人,既是一个帝王,也是一个凡夫,前者使他权诈,后者使他性情,所以真正的曹丕还须看他文人和凡人的表现。
受汉末世风影响,曹丕颇为旷达,因为久经磨难,曹丕也洞察世事,悲天悯人,因为是文人,曹丕更情感细腻,关怀脱俗,所以他早年便曾有这样几首诗赋传世:
第一首,《出妇赋》:
“念在昔之恩好,似比翼之相亲。惟方今之疏绝,若惊风之吹尘。夫色衰而爱绝,信古今其有之。伤茕独之无恃,恨胤嗣之不滋。甘没身而同穴,终百年之常期。信无子而应出,自典礼之常度。悲谷风之不答,怨昔人之忽故。被入门之初服,出登车而就路。遵长途而南迈,马踌躇而回顾。野鸟铩而高飞,怆哀鸣而相慕。抚騑服而展节,即临溯之旧城。践麋鹿之曲蹊,听百鸟之群鸣。情怅恨而顾望,心郁结其不平。”
曹丕此诗又名《代刘勋妻王氏作》,恰是出于对刘勋休妻的不满,细细读去,其中同情无以过之,令人感动、怅然。
古代出妻七条,专为女子所用,无人觉得不妥,偏偏曹丕却深以为恨,同情至深,可知曹丕对情感,对女人的观念是超出时代的。
他这样一个人当然不会去在乎女人的出身,女人的不育。
曹丕本人虽然也曾有出妻之事,但那女人却是犯在嫉妒之上,无法再爱。
女人性妒,也在七出之列,虽说这嫉妒也因男人而起,是爱情独专的必然,但这确实是能够造成家庭之乱,危及其他女人的。
甄妃之死也在性妒,这里面更有许多复杂因素,不在题内。
曹丕当然不是一个完人,有时候也会相当矛盾,但这份情感在当时已经非常超出。
第二首,《离居赋》:
“惟离居之可悲,廓独处于空床。愁耿耿而不寐,历冬夜之悠长。惊风厉于闺闼,忽增激兮于中房。动帷裳之唵嗳,对明烛之无光。”
曹丕此诗却又是为独居怨妇所做。
其与《楚辞·九歌·少司命》之‘悲莫悲兮生别离’,古诗《涉江采芙蓉》之‘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楚辞·九辨》之‘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悲忧穷戚兮独处廓’、古诗《青青河畔草》之‘空床独难守’,《诗经·邶风·柏舟》之‘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楚辞·远游》之‘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曦’等相比,皆既得其意,又远出其意。
此诗再至于风厉于门,激荡于室,帷裳摇动,烛暗无光,曹丕便是写尽了妇人哀怨之情状。
如此一个男权至上的时代,世间可曾有几个男儿能为女子作赋?又有几人能真正懂得女人之心?更有几人能将怨妇心声模拟至此?曹丕显见是最懂得女人肺腑,最懂得情感的,他能如此,当然也就能辨清哪个女人对他真正最好,最真正为他需要,最值得他付出一切,全身心地去爱。
第三首,《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此诗,据说是因曹操当年乌桓之战而发,但他其实是没有参加过这场战争的。而且他的立意也不在战争本身上面,而在征战将士背后那些女人的处境。
乌桓之战历时大半年之久,可谓艰苦卓绝,当然也造成了无数隔绝思怨,但是曹丕当时的立意却尽在那一句——“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之上。
曹丕这却就是一面仍旧为女子发怨,一面在借此自喻了。
当时的曹丕置身于嗣位之争,栗栗自危,痛苦不堪,如此,这一句的背后深意便是,牛郎织女何辜要为银河所阻,我又因何距一步之遥而不得确立?
如此重大的情境下,他居然仍会用女子之怨来暗喻自己,可见女人及女人的处境、情感始终是他最关怀的东西之一。
曹丕论文,曾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就是要出自自然的意思。
情不自禁,发乎自然,言谈不足而至于咏叹,曹丕之诗气清而沛,往往不同凡俗,却正是这个缘故。
他写诗作赋从来不作假,不无病呻吟。
曹丕最终能被立为太子,据说郭女王的设谋是其中关键之一,这再加上这个女人更有许多其他长处,二人处处相得,互相懂得,曹丕又知感恩,所以这也就难怪曹丕对郭女王的感情会始终不渝,他最终会不顾一切地将其扶上后位了。
我爱便是真理,真爱面前,什么出身高低贵贱,什么有子无子,什么年老色衰,什么世间舆论,什么上下失序,什么纲纪废坠,等等等等,便一切不成问题。
我不是王的时候已经如此,我是王,这世上就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我的阻碍。
文/九鸦
图/网络
更多文章,见公众号:九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