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很久之前开始,我就听说过柴静的这本书——《看见》。据说广受好评,但是我一直没有试着了解它,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我并不了解柴静,也不喜欢新闻,也不敢面对新闻背后揭露的真实,我一直是个胆小鬼。但是这个学期的《节目主持人》课堂上,老师给我们看了柴静的一篇报道,让我感受到了她的知性冷静,便以此为契机去了解她,去阅读《看见》。
她曾是湖南卫视的主持人,后来因为陈虻的推荐去了中央电视台。初生牛犊不怕虎,除了一腔孤勇,也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由于不适应,刚进入中央电视台的柴静并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在节目中表现欠佳。可是由于一个机会——非典的报道,让她开始被大家认识。《看见》中的描述让我无法想象,2004年我只有5岁,对非典没有任何印象,好像身边的人也没有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她当时冒着生命危险和一行人去医院去感染区采访,穿着厚厚的隔离服,在寂静无声的病区感受非典带来的灾难。其中有一段让我浑身难受的描述:“门开的那一刻,我只记得眼前一黑。背阴的过道很长,像学校的教室走廊,那一凉,像是身子忽然浸在水里。”让我想起《飞越疯人院》里那条长长的、阴暗的走廊,又很像学校科学馆常年冰冷潮湿的空气。作为记者,她亲自到病区采访报道,随时都有可能感染上病菌,但报道“非典”是她的“欲望”,承载着她对事实报道的渴望,她认为有义务向全国人民展示非典的情况,而不是盲目乐观地安慰群众,哪怕引起了恐慌。
另一件引发我深思的故事,是她对于武威双城五个小学生在一周之内连续用服毒的方式自杀新闻事件的纪录。她说,她软弱的性格在面对弱者时才得以放松,面对事件中的小孩时,她心里满是痛苦和无奈,这么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草草地结束了。第一个自杀的小孩苗苗,是因为害怕别人对她被人袭胸的谈论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伙伴也陪着她一起服了老鼠药。柴静在安慰其中一个服毒获救的小男孩时说:“对遭受的侮辱,不需要愤怒,也不需还击,只需要蔑视。”,男孩认为苗苗的死有自己的责任,因为在苗苗死之前,他曾经伤害过苗苗,内心的崩溃却只能忍着,柴静在其他小孩的手上也见过用刀刻的“忍”字,和我一样,在遇到一些痛苦或累时,我不会选择说出来,而是忍着。其实当时这期节目并没有揭示背后的一些细节,柴静他们选择了隐瞒,因为觉得就算报道出来了,世人也不会相信十一二岁的小孩的想法,虽然他们在那时候和这些小孩没有什么差别。
柴静在最开始进入中央台时,有人问她,如果让她做新闻,她会做什么,她回答:我关心新闻中的人。我们每天都在接触人,但是并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人,也不可能知道他们背后的故事,而新闻,甚至是所有的电视节目,都是在做这样的事情。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故事,就有可能有具有价值的新闻。新闻的生命是真实,在柴静的书中,我相信这些真实,我也希望我不要丢失这样的真实,也不要失去追寻真实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