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读陶渊明,只觉得这人真潇洒,“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确实是啊!比起那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红尘过客而言,陶公在精神境界上明显是超凡脱俗,遗世而独立。从来没有见过有谁如他一般,蔑视权贵,淡泊名利,安于一隅。才华横溢且潇洒脱俗,自由散漫又自然真实。这样的的人,确实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啊!
但是,如今再探究他的经历,却只敢说一句“觉今是而昨非”。做人,还是不要做陶渊明了,因为,实在是太多的无奈了。
我曾经以为,那些隐居田园,放浪形骸的山水居士,都是因为不想进入人世这个大染缸,他们有着刚正不阿,潇洒不羁的真性情,他们是因为不喜欢案牍劳形,丝竹乱耳。如今我却觉得他们是在躲避,他们性格太直,无法在官场,人世场中游刃有余,他们没有能力应付世间的纷纷扰扰,熙熙攘攘。他们是在逃避。
纵观史书,但凡说官场劳累,向往山水田园的,莫不是仕途受挫的人,如果一个人平步青云,顺风顺水,他怎么会想离开这些东西。就如陶渊明,他也是在官场待过的,即便我们理解为他是为了养家糊口不得已进入官场,可是,他又为何不断的解职,进入又离开,离开又进入,再离开……如此往往复复,并且他每一次离职,都仅仅是是因为处事不顺,与上级相处不合,并非是因为薪酬问题。
所以我想,陶渊明他最初的想法,应该是和中国传统儒家士大夫一样的——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只是,因为他没有办法处理官场中的人情,他没有办法融入那个圈子,所以没有办法才离开的,无可奈何才选择归隐田园。若是他仕途顺畅,想来我们的史书上便少了桃花源了吧?
他确实放荡不羁,潇洒自由,所以他不适合官场。或许陶渊明并非真的喜欢荒野平原,躬耕垄亩,安于平淡,只是,在官场屡屡受挫,在仕途次次失意,相比而言,田园山水更能带给他安慰。
从另一方面来看,陶渊明无疑是失败的。他应付不了案牍劳形,走不来官场仕途,学不会圆滑世故。他看起来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看起来超凡脱俗,其实只不过是他连做一个平凡的人都失败了。
他确实才华横溢,饱读诗书,出口成章,秉性纯良,然而,我却通过这些,看到他的不足,如果不是这些,可能他便泯然众人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他作为一个农夫也是失败的。是的啊!除了写诗做文章,他真的是一无是处了。
所以我认为,作诗写文,将陶渊明作为标榜没什么大碍,但是做人处事,还是不要学他了。为什么呢?你看看他,在官场上,处理事情嫌累,人情来往不会,和同事领导相处不行;在草野处,种田耕地不行,让妻子儿女跟着他吃苦受累,靠朋友接济过日子。这样一个人,放在现在,不,就是放在过去,他能做什么呢?
我们承认,生活不能只有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但是,如果解决不了生活的苟且,我们如何追求那诗那远方。我承认,这样的想法确实俗气,但是,这世间,大多的都是俗人啊!超凡脱俗,遗世独立,都是需要物质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