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黑,尼泊尔斜撑是个啥?你这是要写啥?”张三有点云里雾里。
“莫急,待我细细道来。咱不是在上篇写了《斗栱竟有不科学之处》嘛,斗栱的作用就是为了把屋檐挑出,使建筑柱子、墙体免收雨雪侵蚀。其实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区,解决屋顶挑出问题有着不一样的处理方式。尼泊尔,就是用斜撑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那我懂了,这就是斗栱的另一种‘形态’,而且这种看上去要比斗栱简单得多。”
“确实简单。不过这种‘形态’在中国早期建筑上也能找到一些痕迹,而且这种‘形态’还可以充分利用了木材的材料优点。”
“哦?建议分别展开!”
01 斜撑在中国留下的痕迹
“斜撑在中国的痕迹,要追溯到汉朝。受‘事死如事生’思想影响,人死后会尽量在墓室中重现主人生时的场景,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墓室中出土的一些画像砖,一窥那时的建筑样貌。”
“我要吐槽一句,这都是权贵们的待遇,普通老百姓有口棺材就不错啦。”


“你我皆牛马,你挺会补刀。除了这些画像砖,在一些描述建筑的文章中也可以推测当时的斗拱形式。比如《鲁灵光殿赋》,就明确指出了建筑上存在斜撑,而且还不少。”
芝栭(ér)欑(cuán)罗以戢(jí)孴(nǐ),枝牚(chēng)杈枒(yā)而斜据。
——《鲁灵光殿赋》王延寿(两汉)芝栭:绘有灵芝图案的枋木。栭,两柱间相连的木料,截面为方形,故又曰“枋”。
欑(cuán)罗:集中罗列。戢孴:众多的样子。枝牚:斜撑支柱。
“那这斜撑后来为什么不再用了?”
“基于学界的斗栱演化假说,斜撑只是演化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你看下面这种演化假说,这腰撑与曲撑不就是斜撑嘛。至于工匠们为何没有在发展斗栱时选择斜撑技能树,真的是一个匪夷所思的事情,毕竟斜撑在受力上比斗拱要更加合理(文章后半段我们展开)。但是,在中国古建筑的整体构架里,斜撑是一点也没缺席,请看下下图应县木塔。”


“我觉得你说的不严谨,这种斗栱演化假说中的斜撑咱现在也有,我在很多民居中见过,江南一带就挺多。不过尺度都不算大,比不了尼泊尔斜撑。”


“三哥,被你挑出毛病来了呢!不光江南地区,中国广阔大地上的民居都容易见到这种构造方式,我纠正下:斜撑只是在官式建筑上不常见而已。中国古建筑的风头大都被斗栱抢了去,正如尼泊尔建筑的最大特色大都在斜撑。话说回来,尼泊尔建筑如何演变为这样,路径如何,受限于可查证资料,我也无法给出准确答复,还得靠那些爱钻牛角尖的学者去揭开了。”
02 在尼泊尔发扬光大


“老黑啊,这图一对比,斜撑的作用确实和斗拱如出一辙。不过这一个斜撑能比得过整簇斗栱的受力?”
“这又得聊到木材的受力特征了,木材最强的受力形式其实是抗弯,也就是咱斗拱这种形式(斗栱的传力形式可参考《斗栱到底有啥用》),但是因为斗拱通过榫卯连接,要挖很多洞,同样粗的木料加工下来,其受力能力就要落后于斜撑这种形式了。斜撑的形式只需要考虑木材轴向受压就可以了,不用像抗弯计算还需要考虑力臂的长短。”


“你说的很对,但是我没听懂。”
“给你总结下:就是木材这种材料,斜撑这种使用方式受力更科学,而且还更省材料!”
“OK了。凡事都有两面性,这样就没缺点吗?”
“比较显著缺点就是,尼泊尔这种做法,使得建筑结构体系的整体性不如中式建筑。但话说回来,这种简单结构就算是出了有问题也容易修缮或者重建。 妈耶,成俄罗斯套娃了!”
“我建个房子可不想经常出问题。”


“所以嘛,凡事辩证看待。其实有的人会觉得这类建筑不如中式建筑的斗拱优雅,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归于民族认同问题,民族文化中本身就包含了建筑文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也就觉得好看了。我相信尼泊尔人也会认为斜撑建筑好看,不然建那么多干啥?还把他们的神祇雕了上去。”
“哎!要是中国建筑斗栱也按斜撑发展,我觉得我们上学会多背更多的古诗词。这光滑的木板,真是天然高级的宣纸,哪个文人墨客不想来上一笔?”
“那中国历史可能会多更多的木刻书法了!真有想象力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