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太太的祖先800年前从山东的曲阜辗转来到浙江西部的衢州。800年后又有一位姓孔的年轻女子带着她年幼的孩子逃荒来到孔老太太的眼前。800年的光阴也没有能阻挡住人们对故乡的人和物固有的那种亲切感。
孔老太太们对山东、对曲阜其实知之甚少。只是从老辈人的口口相传中,知道他们是来自遥远的山东曲阜。800年的融合和同化,已经让衢州的孔家人完全的融入到当地的社会中,在他们的口音中已经完全找不到一丁点山东的影子。可是,在他们的内心最深处依然有那么一小块地方,装着那近乎神话般的故乡情结。
由于战乱的原因,孔老太太的家人相继离她而去,如今只剩下老太太一人,老太太没有什么谋生的本事,只能靠卖几个卤鸭头度日。在这兵荒马乱的时节,人们的能不能吃饱都成问题,鲜有人能有闲钱来买老太太的卤鸭头。
“孩子,你这是要到哪里去呀?”老太太问老陈的奶奶。
老陈的奶奶说:
“我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一路要饭过来,走到哪里是哪里。“
老太太年龄大了,身体不好,腿脚也不灵便。一个人生活除了寂寞,也有诸多的不方便。并且老太太也知道自己可能活不了多久,想着万一要是自己病倒了,身边两个照应的人也没有。今天看到年轻力壮的老陈的奶奶,就想着把她留下来。再说了,老陈的奶奶还带着一个孩子,以后的生活也多了一些乐趣。
所以老太太就对老陈的奶奶说:
“孩子,我看也是咱娘俩有缘,让你来到我的家里。你一个女人家带着孩子在外面流浪也不方便,不如你就留在这里吧。”
老太太站起来拉着老陈奶奶走进里面门里。只见门里面有个小院子,院子里坐北朝南有三间堂屋。
“你看,后面的房子这么大,我一个人也住不过来。你住在我这里,我们娘俩也有个照应。“
老陈奶奶听孔老太太这么一说,又赶紧的跪下磕头。一边磕头一边哭着说:
“娘!我以后就叫你娘吧,您以后就是我的亲娘!”说完又把老陈的爸爸按到地上磕头。
从此,老陈的奶奶就在这里安顿了下来。
老陈正说着,亮哥的电话响了。吴小莉的电话。
”喂,亮哥!”听筒里传来吴小莉妩媚的声音:”是不是想我啦?亮哥!哈哈哈!”
”想你有什么用!打了几遍电话也不接。”亮哥生气的说。
”亮哥,我在逛街呀,没听到。”
”你和谁在逛街?”亮哥问。
”和小红呀,不信让小红给你说。”小红是吴小莉的闺蜜,和亮哥也是熟悉的。
”亮哥!你在哪里呀,过来我们一起玩吧。”听筒里出来另一个娇滴滴的声音。
亮哥有个习惯,只要是一端起酒杯,不喝够,谁也叫不动。
”我还在吃饭,吃完再说吧。”亮哥说完就挂上了电话,把瓶里剩余的酒倒在杯子里,没倒满。于是就对老陈说:
”再拿一瓶!”
”还喝呀!”老陈问:”不是还有约会吗?”
”嗨,没事!我的酒量你还不知道!”亮哥豪爽的说。
老陈又拿了一瓶酒,给亮哥倒满。继续坐下来说他孔家酒馆的事。老陈的酒量不大,刚才倒的一杯酒,才下去一点点。
老陈的奶奶安顿下来以后,就和孔老太太一起做起了卤鸭头的生意。孔老太太平时就承担起照料老陈爸爸的事,店里的一切活,都是老陈的奶奶在忙活。
每天一大早,老陈的奶奶就到城里的各个集市里去收人家不要的鸭头、鸭脚。鸭头和鸭脚没怎么有肉,又不容易收拾干净。所以很多人买了鸭子都不要鸭头和鸭脚。老陈的奶奶就花很少的钱或者不花钱把这些鸭头鸭脚收了来。回到店里仔细的收拾干净了,放在大锅里煮。
慢慢的,随着时局的稳定,小店的生意逐渐的好了起来,老陈的爸爸也一天一天的长大。
到后来,小店除了卖些卤鸭头鸭掌,也做一些小菜和面条米粉。那个时候小店是没有名字的,街坊邻居都知道是煮鸭头的老太太姓孔,所以大家都叫他们小店作孔家鸭头。
小店真正有名号,那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做生意的人也多了起来,人们到外面吃饭的也多了起来,大家不仅仅满足于在外面吃顿饭,还要弄上壶酒,喝上两杯。
小店有名号的时候,孔老太太已经弃养好多年了。老陈的奶奶岁数也大了,小店开始由老陈的爸爸经营。
老陈的爸爸把沿街的一间门面加高,盖了一个二层。在二层的窗户外面挂了一个金字的招牌”孔家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