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泉源水漪漪,上溯甲骨之卜辞。
殷代王室作记录,多问可否凶与吉。
祭祀天地问田猎,年成征战王起居。
刻于龟甲兽骨上,验证后果实与虚。
十字百字不成文,堪称泉眼不成溪。
商周有了铜铭文,内容类于甲骨辞。
篇章由短而变长,那是到了晚周时。
最长莫过毛公鼎,五百余字记其实。
书之竹帛镂金石,传与子孙莫遗失。
后来占卜亦用草,记录略详叫筮辞。
此时《周易》已出现,内有爻卦之占词。
更有韵语近民歌,起兴衬托巧设喻。
生动形象描写细,略具散文之形体。
正式形成见标志,《尚书》西周之晚期。
典谟誓命训与诰,可见上古官方史。
《盘庚》三篇三训话,叙述迁都之事宜。
叙议生动见神采,展示盘庚之情思。
更有《顾命》诫答词,成王遗言康王即。
召公诸侯训语繁,记叙相当见层级。
而后散文分两家,分为诸子与历史。
历史散文溯渊源,脉络发展亦清晰。
《尚书》《春秋》未成形,可称散文奠基石。
记言记事堪称祖,私人著述编年史。
《左传》《国语》形体备,编年国别纵横异。
化简为繁去古奥,此乃散文成熟期。
至于顶峰《战国策》,各国细捋又精析。
雄肆华赡重文采,珠连玉润巧设喻。
诸子散文溯流源,泉眼叮咚汇成溪。
春秋末期战国初,《论语》《老子》与《墨子》。
三言两语表深意,文辞如诗语录体。
战国中期门派多,诸家师徒蜂拥起。
对话形式篇幅长,且读《孟子》与《庄子》。
词藻丰富理达畅,对话为主寓言喻。
排山倒海气磅礴,汪洋恣肆想象奇。
战国之末第三期,散文登峰而造极。
摆脱原来语录体,门户专著立专集。
《吕氏春秋》《韩非子》,鞭辟入理读《荀子》。
论辩犀利峻峭拔,后来散文难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