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命运》是苏联作家格罗斯曼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创作的长篇巨著,它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背景,通过沙波什尼科夫一家的坎坷经历,深刻揭示了战争与极权双重压迫下人性的艰难挣扎。
1942年秋的斯大林格勒,硝烟弥漫,德军与苏军在这座城市中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战场上,腐肉与血腥交织的气味充斥着每一个角落,惨状空前。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座孤立的楼房成为了二十多名红军战士的坚守阵地。他们身处绝境,却以烂土豆为食,锅炉水为饮,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一次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在通信的中断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时,克雷莫夫为这座孤楼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也引发了更为复杂的政治斗争。
格列科夫提出了“为自由而战”的口号,这一观点震惊了克雷莫夫,也触动了其他战士的内心。信仰与自由的讨论并未持续太久,克雷莫夫在战斗中受伤后被送往医院。伤愈归队后,他出于自保和恐惧,告发了格列科夫。不久德军向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发起猛烈进攻,孤楼中的战士们最终无一生还。
与此同时,在德国法西斯的集中营里,不同民族的人们被迫面对暴力和死亡。在集中营的棚屋里,人们展开了关于善与恶、人的价值和生命价值的深刻讨论。老布尔什维克莫斯托夫斯基对托尔斯泰主义者伊孔尼科夫的善行表示厌恶,而伊孔尼科夫却因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拒绝参加死亡营和毒气室的建筑工程,最终被当众处死。
核物理学家斯特拉姆随研究所疏散至喀山。在自由的交谈中,他的思想变得活跃,醉心于核理论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这份科研成就并未给他带来荣誉和尊重,反而因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而遭到非议和批判。
战后,人们开始反思战争与和平、极权与人性等问题。克雷莫夫因被指控叛变而被捕受审,而沙波什尼科夫一家人则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极权的压迫,他们的生活和命运与国家和战争紧密相连。
这本书作者以宏大视角和写实笔法,生动描绘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真实情况,深刻揭示了战争与极权双重压迫下人性的艰难处境。这部作品因内容过于真实而被禁止出版,但它仍然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笔触,成为了苏联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如果你热爱外国文学,那么《生活与命运》绝对值得一读。
我是三棱镜,遇见好书,分享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