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多多少少都听过“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定律”这些词,它们通常是指人们要精通某项技巧或某个领域,就必须付出一万小时以上的有意识地练习。这个定律在学习上有着很重大的意义,对于某项技巧“练习、练习、再练习”的确是不可或缺的。
在《认知天性》一书中,作者提出了更为深入的“后刻意练习”,这是什么意思呢?刻意练习往往多为集中练习,比如训练运动员投篮这个动作,就一直专注于训练这个动作。而“后刻意练习”认为比集中练习更为有效的是穿插练习以及多样化练习。也就是说刻意练习也需要在方法上做一些升级了。
来做一道选择题:
在体育课上,一组8岁大的孩子练习将沙包投进篮子。半数孩子在距离篮子3英尺远的地方投,其余的孩子从2英尺远和4英尺远的地方投。12周后让这些孩子接受测验,把篮子摆在距离他们3英尺远的地方。请问投篮最准的孩子是在3英尺练习组还是2与4英尺练习组呢?
答案稍后公布。
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效果
大多数人认为,一心一意地学习某样东西,效果会更好。无论是在学习、体育运动训练还是企业培训中,人们几乎都秉持这样的看法。这种集中式练习能让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就看到效果。比如英语突击培训班,你上过一天课后就会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有很大提高;还有专项提升班,大量填鸭式地教育能让你短期内迅速提升成绩。但是之后呢?你会发现遗忘也很迅速,这种效果并不持久。
如果把学习定义为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在之后能够熟练运用。那么集中练习的学习效果并不如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练习来得好。运动员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能在比赛的时候提取出这些技能,我们参加培训班的目的也绝不仅仅是通过培训班的成绩认定,所以总归来说,在刻意练习时,我们需要使用穿插练习以及多样化练习。
穿插练习让知识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
在练习中插入两个以上的主题或者技能叫做穿插练习。比如计算4种几何体的体积(楔体、椭球体、锥球体、半椎体)。一组学生的题目按照问题类型进行区分(先进行4题楔体体积计算练习,再进行4题椭球体体积计算练习,以此类推),而另外一组学生的题目是随机出现的。
第一组学生的正确率为89%,第二组学生的正确率只有60%。但是在一周后的测验上,第一组的正确率只有20%,而第二组的正确率则为63%。
穿插练习的原理在于对于之前的学习内容间隔地进行了复习,而且这种间隔是随机的,它会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大脑去努力地记忆起每一种类型的解题方法。每一次回忆就强化了大脑的神经回路,这个印记变深,进入了长时记忆,所以在测验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提取出来。
多样化练习让知识活学活用
多样化练习就是不同种类的练习,比如前文提到的那道选择题,在不同距离上丢沙包的问题。这种练习能提高活学活用的能力,能把一种情境下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另一种情境中去。那题的答案就是丢沙包最准的孩子出现在2与4英尺远练习的组中。
这种不同种类的练习比只练习一个种类有更大的挑战难度,所以不同种类的练习会使用大脑中一个更高级的学习区域,而只在某一种类上进行练习的话,只会锻炼到大脑中那个用来学习难度更低的区域。
所以多样化的练习更能够锻炼我们的大脑,让它变得越来越“高级”。我们说,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仅需要知道“1+1=2”,更需要知道眼前的这个问题是不是“1+1=2”的问题。学生一学期会学习很多章节的内容,每一章节都是解决某一个问题,但是最后考查的时候,往往还需要学生去辨别这是哪一个问题。
事实性的知识是直白的,而更高层次的学问讲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如同我们的生活,没有人会告诉你这是什么问题,而是需要你去发现这是什么问题,然后才是去解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