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的思考,我们的阶梯”,“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如果你也是《5分钟商学院》的学员,应当对这几句话并不陌生。自从2016年下旬遇到了刘润老师的《5分钟商学院》,我的整个世界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起初的为了消磨一下时间听听看,到后来的不能自拔的全神贯注,《5商》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野和价值观,让我看到了商业世界的精妙和伟大。
一年多的学习,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一个人的成就往往取决于他的视野和格局,而视野和格局一部分由我们的出生所决定,而另一部分则由后天的学习而习得。《5商》就是那个提升我视野格局的药引子,让我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在知识的赛道上一路狂奔。但随着接触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我发觉光靠机械的输入是完全不够的,常常学了今天的知识而忘了几个月前内容。为此我决定干一件事,以文字输出的方式回顾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商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第一周,我们顺着《5商》的课表先对消费心理学进行复盘。
消费心理学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冲动消费的情况,甚至有时明知没什么用也会满心欢喜的买下很多东西。因此现在人们购物更多的其实就是为了满足购物的这种体验而已。
而商家就是在不断的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找到消费者一个个惯性的小开关,巧妙的波动了下去,使得客户在不知不觉中慷慨的掏空了钱包。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聊一聊消费心理学,一探消费者的心理世界。
(一)心理账户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你陪朋友去菜市场买一条晚餐吃的黄鱼,花了一百多块钱,但朋友总是嫌弃买的鱼有点贵。过了一段时间,为了买拜年的年货,你又陪朋友去农产品礼品店买了条礼盒装的黄鱼,花了两百多,但你的朋友却出手大方,感觉价格公道。同样的黄鱼,同样的大小,甚至可能来自同一个货源。为什么这条鱼作为晚餐的食材时,你觉得100很贵,而作为年货的礼品时,你觉得200也挺公道?
其实钱在我们每个人心里并不是统一存放的,我们会把钱分门别类的存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比如生活开支的账户、家庭建设和个人发展的账户、情感维系的账户、享乐休闲的账户。而前面这个例子,晚餐鱼的100元是属于生活开支的账户,我们会觉得今天买鱼居然花了100元,今天生活开支已经超标了。而年货鱼的200元则是属于情感维系的账户,我原本打算花1000买礼物的,现在却只要200元,太划算了。
因此作为商家,你想让消费者更愿意在你的产品上多消费,你就得想办法把你的产品和容量更大的心理账户做联系,让消费者更愿意消费你的产品。
(二)沉默成本
我身边有很多人对自己的工作其实并不喜欢,甚至觉得自己在这家单位的前途毫不光明,但一想到自己在这个单位已经干了这么多年,这样离开了也太亏了,最后他还是选择咬着干到了退休。这时为什么?
在很大程度上,这些人是因为沉没成本的付出,才导致妥协和放弃。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看这件事情未来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同时也会看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投入了多少?这种顽固的、非理性的心理,我们称之为“沉没成本”。
而在商业是世界里,沉默成本常常是商家的有力工具,如果运用恰当,将会带来非常可观的收益。
比如淘宝双十一活动的定金翻倍活动,现在付定金可以在双十一那天翻倍使用,但如果不要这件商品了,那定金就得没收。就是商家主动为你设置一个沉没成本,让你在消费冲动过后,还是会因为不想损失这笔定金而咬牙买下这件你并不需要的商品。
(三)比例偏见
我们去车行买车,满心欢喜的挑下了心仪的款式,在准备付钱的时候,销售经理突然对你说,您的新车要不要加个一些配件啊?这款原厂导航仪功能齐全,现在做活动只要8000元;这款全匹配的高级脚垫原价2600,现在只要1000元。你看了看车子的40万总价,觉得这些配件也不贵嘛,接着你就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但出门你在淘宝一看,同类型的其他品牌产品却只有这个些配件价格的一半,这时你不禁质问自己,当时的理智哪里去了?
其实人们对于比例的感知比数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感,这就是比例偏见。所以商家常常运用这个方法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掏空了钱包。
比如同样都是送赠品,有的商场的满1000就能参加1元换购50元话费的活动就比满1000元赠送50元话费的活动效果好的多。因为这是商家让消费者将50元的商品的比率对象强行从1000元换成了1元,从而使消费者产生一种非常划算的错觉。前面提到的汽车和配件,就是因为消费者常常将配件和车的总价进行了对比,而产生了很便宜的错觉。
(四)损失规避
HM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广告建议,他在商场的醒目位置建议客人挑选衣服回家试穿,如果不合适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拿回来退。很多人觉得不错,在商场省去了试穿的时间,但实际上人们回去之后却很少来退衣服。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得到的快乐并不能缓解失去带来的痛苦,心理学家将这种对损失更加敏感的底层心理状态叫做“损失规避”。在商业世界里,这条逻辑帮助商家完成了不菲的业绩。比如商家赠送的优惠券、免费体验的商品体验等等。
有的公司甚至用这条逻辑激发员工拼命工作。有的公司先给员工发放这个月的绩效工资,然后在月底时根据员工业绩情况,要求员工上缴未能完成的业绩奖金。员工为了避免这种损失的厌恶感,就会钉牢自己的业绩指标,想方设法完成任务。
(五)价格锚点
价格锚点是在1992年的时候,有个叫托奥斯基的人提出的,他认为消费者在对产品价格并不确定的时候,会采取两种非常重要的原则,来判断这个产品的价格是否合适。
第一个原则,避免极端。
如果消费者发现一个商品有三种选择:最低的版本功能有限,但是价格最便宜;最高的版本各方面都很极致,但是价格非常贵;在这两种选择之外,还有一种中间选择。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不会选择最低的和最高,而是选择了这款中间版本。这就是为什么你问汽车销售时,他从来不会对你说这款车的顶配销量最好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做选择题时,C选项是往往最多人选择的答案。
第二个原则,权衡对比。
当消费者无法判断一个商品是贵还是便宜时,他就会找一些自认为同类或差不多的商品来做对比,让自己有一个衡量的标准。这种情况,我们称为“权衡对比”。比如你去五星级酒店消费,原本在外面的普通商品都翻了个翻,但由于和这个昂贵的房价做对比,你也会觉得这些高昂商品价格的还算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