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是一味的努力,也不是不加筛选盲目猛灌。而筛选信息,或者说选择真正适合我们或者孩子的认知程度的学习资料,在现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真的蛮难的。
以前看到过一句话说“人生无捷径,真本事不能代练”~这个“代练”在现在的知识付费领域太普遍了。
《红楼梦》经典我没时间看,我去听听《XX赏析红楼梦》;
想让孩子领略唐诗宋词的美好,先去喜马拉雅关注《XX讲诗词》;
懂史可以明今,历史专著太艰深,我去听听《XX说秦汉》
…
以上都是在把经典的知识或者原著拆解后再分享给听众和读者,这些内容,刚好契合了线下人们喜欢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心理,因此这些知识付费市场也变得十分火热。似乎听了某某的分享,他的观点和知识结构输出的能力我也拥有了,而事实是,要不买了课没听,要不听了也忘了,我们买课大概就是缓解“想要学习”的焦虑,买了没学,反而更焦虑。
我们不断地买课,不断地订阅名家专栏,听起来很多内容都可以共鸣满满、醍醐灌顶,但是收获呢?真的通过这些分享成长了吗?
说到这里,我想到女儿成长过程中关于她的学习我踩过的坑,跨过的桥:
1、 曾经我也加了很多妈妈群,然后信息大爆炸,这个推荐诗歌诵读买,那个推荐英语点读买,这个推荐X听听听书买,那个推荐大语文系列买…..一个小孩子,时间管理再科学,也架不住时间被割裂被占满。
2、 百度网盘里也充斥着从各个渠道收集来的资料、视频,没有时间看,没有时间读,自然越积越多,人也就越来越焦虑。
后来有一次,借着搬家“断舍离“,也好好清理了一下自己的情绪,重新和女儿一起制定了我们的课外学习计划。首先明确下来的就是,读原著,读经典,一本一本读,不贪多,不贪快,读完一本,总结一本。读书的过程中,遇到女儿特别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内容,我们会相应的找相关内容的书籍来继续扩展阅读。当然,最重要的是,我开始有意识的退出了很多微信群,不再接受大量无效甚至焦虑信息,这样一来,时间节约了,情绪上更专注于女儿的需求和知识程度,我们的课外阅读之路自然而然的顺畅了起来。
现在回头来看,这样的过程,无疑和《认知觉醒》中提到的学习的匹配度、专注力、深度学习等很多观点契合。
当然,我们也并没有视“听读分享”等二手知识为洪水猛兽,在女儿睡前或者做家务劳动的时候,也会有选择的听书,而小孩子特别喜欢选择听那些自己看书已经很喜欢的故事或者人物传记。这个时候再去听,就变成了女儿和分享者的思想交流,她会有意识的思考对比我和分享者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或者观点,而这样的听读,无疑是更利于知识学习和内化的。如果说学习的层次我们分为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那么我想,根据目标和自己的实际程度,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内容应该是重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