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大意是说,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健在,怎么能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呢?”
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吗?’您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大胆地来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前进;仲由做事却好胜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本段在《论语》中算得上是比较长的一段,刚开始接触真的觉得有些绕。但是,细细品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马上就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现在经常说尊重差异,发现每一个发展每一个,让我们的学生都得到成长与进步,与古人相比我们落实的并远远还不够。
做父母的,很多的60后70后,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我们能够做到真正了解我们自己的孩子吗?孩子性格是内向外向还是智商高情商好?孩子平时的爱好是什么是不是乐于学习乐于思考?孩子的好同学好朋友有哪几个?愿意做些什么有什么大的理想抱负?……
当老师的,全班学生30几个40几个50几个,我们都能够真正了解几个学生?学生是内向还是外向情商重要还是智商最重要?学生下课以后都去哪里做些什么?学生的兴趣与理想有哪些?个性最突出的是哪一方面在家庭中亲子关系如何在学校里师生关系怎么样?
唯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才是合格的父母,也唯有真正准确明白学生的教师才是合格的老师。长处短处优点缺点,道德修养、意志性格、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才能爱好……在此前提的我们才有资格谈论“因材施教”。
“闻斯行诸?”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