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一艘航船驶向上海,船上载着的一部分是留洋回国的学子。而主人公方渐鸿就是其中一员。该书围绕方渐鸿展开故事,讲述了他的爱情、友情和亲情。
该书是一本主要关于爱情,但不仅是爱情。读完一遍后,我还不很清楚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对婚姻、爱情的看法?书中也写到方渐鸿爱面子,是一个假博士。他身边的一些朋友,如苏小姐、辛楣等,都是名门望族,大家似乎都较为推崇西方文化,不是很看重中国文化,但在书中表现出他们的一些行为举止或思维并没有完全摆脱中国古代文化,甚至留有一些旧文化的毒瘤。有一处方渐鸿说到“不知怎么,外国的一切好东西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
有些部分,钱钟书先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描写,从中我也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懂得自己国家的文化。有这样的感受,一个原因是被作者的文笔与措辞所折服,我认为,《围城》是一部有一定文学门槛的书,书中有很多地方都值得细细品味,又那么耐人回味。而又一个原因是中国文化的精深,不光是在文学方面,对此我开始看历史书。
方渐鸿经历过苏文纨、唐小姐后最终与孙柔嘉结婚,可能他遇见了自己的“爱情”吧。当时方渐鸿留洋回国乘船遇见孙柔嘉,再经历外出至三闾大学教书后,再次乘船回到内地,方渐鸿与孙柔嘉已成夫妇。“或许这就是缘分?两个陌生人相遇,然后慢慢要好。”
关于婚姻,作者这样写道“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许多人谈婚姻,语气仿佛是同性恋爱,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羡慕她的老子或她的哥哥”。
方渐鸿的父母闻讯而未见到儿媳时,心中一阵揣测,母盼儿媳孝顺,父盼儿媳有钱或门当户对。这些想法好像是他们为自己筑造了一个围城,用自己的种种要求与指标筑成的。墙外面的人达不到他们的要求与标准就进不来,而他们自己不降低要求或不想将就也出不去。毕竟二老是不太认同自由恋爱的,我想,或许他们是不太认同或理解“自由恋爱”中的自由。
结婚后搬进新房的方渐鸿与孙柔嘉,面对两位弟妇的拜访,不禁感慨大家庭生活不易,如何灵活机智应对口舌之争实为难事。而方渐鸿甚至感到大家庭和之前教书的三闾大学一样,是个是非窝。
谈及婚姻,方渐鸿觉得娶了一个不爱的女人作为老婆仿佛丧失了自由;谈及工作,他觉得是“从一个围城跳进了另一个围城”,无论是在三闾大学还是报馆。而方渐鸿真正想要的那种“自由”在这样的环境下是不能实现的,因为他一直在“牢笼”中。在最后一次与孙柔嘉的争吵后,孙柔嘉离开并回到了娘家,而方渐鸿在睡梦中,在饥寒中,死去。
同时在假期里我也看了一本近段时间的畅销书,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也是一本爱情小说。在作者的故事里,可以读到茅十八与荔枝、猪头与崔敏、毛毛与管春、陈末的爱情。
我认为本书应该算是青春文学类,但是一种大多数成分是青春的青春文学,或许本书能勾起我们对青春的回忆以及想象,但在深度上值得深思的并不多。对于这类作品,我觉得不要专门花时间或刻意去读。作者在书中也提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如果你不喜欢,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不是为你而准备的。”也许作者也知道自己的作品有争议吧。
与《围城》相比,就如前面提到的经典的作品与流行畅销的作品的价值是不同的,两者都涉及了男主人公在爱情里与几个女人的纠缠,但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如果说本书里的爱恨纠缠带有一些矫情的话,《围城》多的就是一份纯粹吧,关于爱情的纯粹,杂而不乱。
我经常在微博、朋友圈、空间里看见朋友们转发一些“名言”和流行语,我以前也喜欢转发。可后来我读了几本书后发现,有些流行语在一些经典的作品中都有提及,只不过经典里句子更具一般性。也就是说,将经典作品里的一些句子在一些场景中加以应用就成了大家喜于转发的流行语,甚至是“名言”。这样做也许没错,可是在经改编时难以保证原句不变味。所以,我认为应该多读原著、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