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的教研活动由我校主管教学的黄副校长上了一节七年级语文示范课——《秋天的怀念》。课堂上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让我对这篇文章产生了共情,也让我有了想用文字记录自己感受的冲动。
此文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全文语言平淡、文字朴实,没有经过精心的编织与雕琢,但却句句含情,字字如金。
那年史铁生30岁。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在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此文主旨写母爱的真挚、细腻、深沉、伟大。作者以去北海看菊花为中心,叙述病入膏肓的母亲忍受着巨大的病痛,隐瞒起病情,忘我地把爱全身心投入到不幸的儿子身上,直至自己生命最后一息的事,她对儿子的挚爱无微不至:理解、体谅、包容儿子的“暴怒无常”;用尽苦心想办法调整、改善儿子的心情(外出看花儿);尽量避免可能对儿子情绪产生负面影响的任何事情;临终时刻念念不忘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全文表现出了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能从作者对母亲的深爱里,看到他对生活、人生的这种认识与信念。正是这种厚重的意蕴,使它超越了一般怀念文章的悲悼、痛惜的情感而升华到一种崇高、壮美的境界。母爱是人类的天性,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伟大的感情。但远远不是任何一个承受母爱的儿女都能一样深切地感受到的。有多少心灵缺乏或是失去了爱与感受爱的功能,粗砺到近乎荒漠一片。不能感受爱的心灵一定不会去爱,能感受爱的心灵在感受的同时就是一种对爱的回报。史铁生正是以诉说母亲对自己的爱而诉说了自己对母亲的爱。
秋天本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但对很多人来说却是一个悲伤、凄凉的季节。生活的信念来源有很多,但是自己必须有勇气地、坚强地面对生活。就像那各色的菊花一般,人生也要活出各种色彩,让我们正视自己的世界,打开封闭的内心,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勇敢地绽放自己,就像那五颜六色的菊花一般。虽然命运作祟,但仍要认清这个混沌的世界。因此我想到了唐代诗豪刘禹锡的名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人,需要乐观向上的精神去战胜命运的悲苦,“好好活儿”是母亲对儿子的期盼和请求,更是儿子战胜病魔,活出自我生命价值的决心!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虽然呈现方式不一样,但是对孩子无私忘我的付出和如同大海一般的包容都是一样的。身为人母,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真的是感叹“病在儿身上,痛在娘心里。”当自己孩子有病痛的时候哪一个母亲不都想着宁愿自己去代替孩子承受这样的痛苦?史铁生的母亲如此,世间上千千万万个母亲亦是如此。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是天性,更是母爱的本质。不是生而坚强,而是因为母亲对孩子毫无保留的爱与包容让自己学会坚强。我也想起梁晓声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是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越是随着年岁的增长,经历了越来越多的亲人离别对这句话的感触就越为深刻。父母不仅给予我们生命,更是用自己的身躯护佑着我们的生命。有生之年,还是希望每一个孩子能多回家看看,多关心自己的父母,莫让繁忙琐碎的事务消耗了与父母的相处时光,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