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新衣服的期盼
小时候,一到了冬天就开始盼望过年,过年意味着有新衣服穿,那是一年一季唯一的冬装,有时母亲会早早的把衣服买好,但一定要等到大年初一早上才肯让我们穿。大年初一早上出去拜年,穿着新衣服走在大街上,心里的喜悦不言而喻,所有的孩子们在今天都看起来干净了很多,要知道在土里长大的孩子平时身上脸上怎能不带点土?大人小孩脸上都洋着笑意,相互问候、祝福,许多年后,我知道了这是仪式感带来的魔力,我们需要这样郑重的和过去的一年道别,并好好的迎接新的一年。
过年的新衣服平时是妈妈锁在柜子里的,过年前,我经常让妈妈拿出来兴奋的给亲戚朋友们展示。因为缺乏所以倍感珍贵!当自己可以随意的买自己喜欢的衣服的时候,却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兴奋和欣喜。已经好多年没在大年初一这一天穿新衣服了,一个冬天所有的冬装几乎都是当季的新衣服,觉得过年已不需要准备一套新衣服来增加仪式感了,就像过年的其他重要活动一样在我心中早已没有了仪式感,过年和平时的364天一样,没有多少的差别。
二、对外地拜年的期盼
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同一个村的亲戚,大年初一可以都走一遍,拜年在这天全部搞定,外村的亲戚则需要从正月初二开始,每个村的亲戚需要花一整天的时间去拜年,我们家的亲戚几乎都是本村的,只有我爸爸的一个姑姑在外村,于是,每到正月初二,去这个老姑姑家走亲戚就成了我的期盼。老姑姑家的家人们其实我都挺陌生的,但小时候挺喜欢这种陌生,陌生也就意味着你能看到,听到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包括饮食,风俗,方言。还会和我三叔专门去当地一个写毛笔字写的很好的老先生家观摹,用崇拜的眼神看着老先生写的潇潇洒洒的毛笔字,回来之后我一定也会把宣纸、笔墨纸砚准备好,写几天的毛笔字。对小时候的我来说,这可能像旅行,大年初二这一天总是充满欣喜。
从最初的大人骑着自行车去5公里外的老姑姑家拜年,到大人骑着摩托车,开着三轮车,再到后来开着汽车去拜年,这是最明显的生活的变化,我小学时写作文经常会写到去老姑姑家拜年的情节。后来,我上大学了,对去外村拜年这件事完全没有期盼了,父亲问我要不要一起去老姑姑家拜年的时候,我总是回答:“不想去”。于是,大学开始再也没有去过老姑姑家拜年了,再后来老姑姑也去世了。流逝的时光里,还有我小时候的期盼和欣喜,那样的美好时光,我是再也寻不到了。
三、对遇见某个人的期盼
上了大学之后的过年,多了一种期盼,那是希望过年回家能遇见自己想遇见的人,同学会上也好,三五好友相约也好,单独相约那更是日思夜想的期盼。在彼此还有默契,还有念想的那几年,每年过年总能见到自己想遇见的人,这让过年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遇见某个人的情节多年以后还铭记在心,是不想忘记,也不愿忘记吧。只是,时光荏苒,缘分浅薄,早已物是人非,相忘于江湖很多年,遇见某个人的期盼也不会像当初每年过年的时候那么强烈,因为明白,没有相约,便永远不会再见。各有各的生活,互不打扰,不再联系,各自安好便也挺好。但是每当路过那条街,还会记得哪个街角是你当初上早自习会出现的地方,不知再次相见是何年何月,不知你是否仍是少年?
四、陪伴父母是唯一的期盼
有所期盼,某个节日才能有仪式感,也才会有幸福感,当越长大,过年的期盼却越来越少。现在的过年,唯一的期盼是多陪陪父母聊聊天,不能陪着他们慢慢老去,不能分担他们的辛苦和病痛,过年的这几天,很想把对父母一年的亏欠都弥补回来,却也知道世界上不存在这种弥补的办法,对父母最好的爱是陪伴,你却给不了,因此,现在的过年,除了期盼,还多了愧疚。
想见到父母的期盼,是凌晨11点临时决定买一张第二天下班之后晚上的飞机票,尽管到家又是凌晨。回家永远是风雨无阻,想到就必须要做的事儿。唯有祝愿,父母健康平安!过年的时候我还一直能有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