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家的安徽农村女孩,上升初一,托了关系、花了大价钱才进了一所封闭式学校。可开学仅一个多月,孩子就因进度跟不上、成绩不稳定,偷偷哭了十几次,每次打电话给妈妈,都是在寻找安慰与鼓励。寄宿学校本不准带电话手表,孩子藏了一块,宿管阿姨发现后心善上灵慰藉,也是驱散孤单的一丝温暖。
聊起这事才发觉,这不是个例,而是农村教育的普遍困境:师资严重失衡,生源流失的乡村学校纷纷并入城里的学校,孩子上学要走更远的路、付更贵的学费,还要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见一次家人。难道农村的孩子就该承受这些?他们的青葱岁月,难道就该被孤单填满、被试卷淹没,没了朝气蓬勃的精气神,只在自我批评与自我否定里苦熬?
大人们为了生计远离农村,导致乡村人口锐减,学校合并成了无奈之举;可又总觉得“城里教育更好”,硬要把孩子塞进不熟悉的环境。他们忘了,11岁的孩子心性还未成熟,本该在父母怀里撒娇,却要突然从乡村的教育模式切换到城里的节奏,心理和身体都扛不住这份落差。朋友说孩子哭了十几次,我查过,这已是情绪焦虑和抑郁的前兆,赶紧劝她:要接受孩子的平庸与平凡,别把期望定得太高,孩子还没有独立的价值观,达不到期待只会陷入自我否定。
这孩子在农村时成绩中游,可中游的孩子最“难”——稍努力能往前挪,一松懈就下滑。家长既不甘孩子落后,又怕将来孩子没成就会后悔“当初没逼一把”,于是陪着孩子熬到十一二点成了常态,天不亮又要起床,连吃饭都要在去学校的路上匆匆对付,对食物的感知只剩“填饱肚子”。更让孩子崩溃的是,班里有两个从上海转来的学生,靠着优质教育资源,150分的卷子几乎次次满分,最差也有140分。这明明是教育不平等的差距,可家人看不到:孩子爸爸粗鲁地质问“别人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能”,爷爷奶奶也盲目否定“都在一个学堂,凭什么你考不高分”。他们没想过,若孩子反问“为什么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在罗马,我却一辈子到不了”,自己该如何回答?又凭什么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强加给一个11岁的孩子?
更让人心疼的是学校的“打压式教育”:城里的学校注重思维拓展与综合发展,可这里的老师,答不对题就罚站、动手,前段时间孩子的肚皮都被打青了。初一的女孩自尊心最强,在全班同学面前受罚,不仅受挫胆怯,更是对人格的践踏——教鞭本该是激励进步的工具,不该成了惩罚的武器。可在这所学校,罚站已是最轻的体罚,孩子课后找老师问问题,得到的回复竟是“不要找我,自己想”。初中知识本像一团乱线,需要引导才能理清,老师的冷漠只会让孩子陷入“越不会越不敢问”的恶性循环。很难想象,这些“为人师表”的人,是不是早已为了奖金和名次麻木,用成人的思维放大自己的权力,碾碎孩子的心灵?还有多少胆怯的孩子,不敢把学校的磨难告诉家长?
我急着劝朋友“止损”:孩子已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好的童年能治愈一生,坏的童年哪怕过了二三十年,仍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况且花的学费是正常的三四倍,可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第一位。朋友满是无奈,说自己已是家里最温柔的人,可架不住全家的高压,更怕退学会在农村被人指指点点。
另一个朋友接着说,前段时间家里孩子的表兄,一个中专生,在宿舍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条鲜活的青春生命消逝,让人忍不住想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以前还只是听说学校里的极端案例,现在连身边亲人都要直面这样的悲剧。教育本应是发掘孩子的闪光点,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可如今好像只剩“分数”这一条路,我绝不认同。
我对自己的孩子只有一个要求:健康、快乐。所以只给他报了三种体育类课外班,坚决不做“鸡娃”家长。可身边太多同龄家长被焦虑裹挟,英语课、书法课报了一堆,总怕“别人在跑,自己不跑就会被甩在后面”——不知不觉中,他们从曾经反感“施压”的人,变成了施压者。
可这场“内卷”里,谁真的赢了?是赚得盆满钵满的课外班,是把“学历通胀”挂在嘴边却仍执着于分数的教育体系。60后、70后还在扫盲,80后多是初中毕业,那时候文凭值钱;可现在大学生遍地都是,学历早已不是成功的唯一标杆。可太多家长抱着“十年寒窗抵三代从商”的执念,想让孩子靠读书实现阶级跨越,却忘了360行,从来都不是只有“考高分、上名校”这一条路。
如果每个孩子都考100分,言谈举止一模一样,都是设定好的“乖孩子”,这样的“标准答案”,难道还要重新定义社会机制吗?我们需要的,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优等生”,而是能自食其力、拥有价值的普通人——可这份清醒,在“不能输”的洪流里,太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