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以“我的音乐之路”为名,毕竟这条路仅有涉足,不知深浅,也没有收获。只是自己情怀使然意难平,就当是生命中的一段旅程吧。
1996年,我进入师范,音乐与美术之间,连天赋和兴趣都无从考虑,被动而随意地选了音乐。这之前,除了中小学的音乐课,没有接触过任何乐器,完全小白。还好班里大多数同学和我一样,从头开始。
音乐班和想象中太不一样,原以为的音乐就是唱歌,唱各种流行歌曲,倒是有点兴趣。但真正的学习完全出乎意外,乐理知识、节拍节奏练习、练声,一切都是陌生。第一次看见教室里的脚踏风琴,居然不知道怎么把它弄响。班里一两个有音乐基础的同学坐下来弹琴、唱歌,引来一众人的围观和仰慕,是那么闪闪发光。音乐课上更是蒙圈加懵圈,终于遇见了比数学更高深莫测的科目,一节课下来,一身的冷汗。
第一次进琴房,是循着声音进去的。模仿别人的动作坐下,踏上脚踏板,按上一键,风琴便发出来声音。在众多风琴的齐声乱鸣下,因找不到自己而瞬间有了自信。弹琴的日子是循序渐进的,刚开始是“一指禅”,手脚眼睛不协调,眼睛顾了上面的琴谱,顾不了下面的琴键,一根指头按下这个音,那个音还在十万八千里之外,总也找不到。于是,站在琴旁,只听得两脚在下面蹬得呼呼生风,琴却半天发不出一个音。所好能够坚持,慢慢地从“一指禅”到一只手,再到左手参与简单的八度伴奏,总算能弹出一首听得出旋律的歌曲了。钢琴家们手指在琴键上跳舞,对我来说,是种奢望。练琴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一行琴谱就得反复练习,才能准确无误,左右手配合得当。八度伴奏看似简单,因为从没弹过琴,左手大小拇指把不住八度,硬拉开,冬天没有空调,练上一个小时,大小拇指就分开着僵在那里生疼,半天都合不拢。尽管辛苦,一天天进步,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练声更痛苦,一节课老师一对一的时间只有几分钟甚至还轮不到。只会哼哼两句流行歌曲,对民族和美声完全没有概念,口腔打开,鼻腔胸腔腹腔共鸣,怎么打开横膈膜,怎么把喉咙竖起来等等所有的演唱技巧都成了千古难题。不会就练,错误的方法加上一直练习,损害声带,导致我嗓子一度喑哑,越是考试期间,越是练习越是哑得厉害。索性放弃了练声,专注在练琴。
就这样懵懂中的学习,居然还喜欢上了,以致毕业上班后,从事语文教学还是念念不忘。机缘巧合,认识了王老师,那是一位慈祥又有耐心的老师。见了她后,我便决定跟着她学习,备考音乐学院。每个周五下午放学,便赶着坐车去王老师家里,坐在她家的钢琴旁,不再是简单的歌曲,从钢琴练习曲开始,哈农、拜厄就是这么认识的,第一次开始弹奏钢琴曲,是《童年的回忆》。一句一句地抠,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一首曲子才顺利弹奏出来。不管好坏,每次都能得到王老师的鼓励,能坐得住练习就好,我开始自信,弹琴时眼前有了画面,有了童年的回忆,也开始了对未来的向往。
参加专业考试时,王老师带我们去,那是我第一次去开封,人太多了,多得我们连旅馆都找不到。晚上八九点,在一位交警的帮助下,去了一家洗浴中心,在她们的换衣间里凑合了一夜。第二天考试,穿梭在浩大的赶考队伍里,看着来自各地的考生拿着各种不同的乐器,讨论着各自的学习,我一下子没有了信心,自己那点儿三角猫功夫哪行啊!昏昏沉沉地考完回家,不再报任何希望。结果倒是被录取了,但我再也没有了去上学的勇气,直接放弃了。一直到现在,妈妈提起来,还总会说,当初因为我已上班,为了弟弟有更好的学习条件,让我放弃了再上学。其实是我自己觉得我离音乐太远,从内心放弃了。
直到如今,音乐知识早已忘得烟消云散,再也没有人知道我曾经学过音乐。而那段学习音乐的时光,倒偶尔出现在我的记忆里,曾经怀揣的梦想,为梦想付出的所有努力,依然让我觉得那段音乐之旅是快乐而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