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朱元璋正式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大明。宰相们真正的杀星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次可不是侵夺权力这么简单了。
历代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
让我们先列举几个历史上的开国之君来分析一下之间的区别。
汉高祖刘邦起于亭长,建立大汉之后,一次在洛阳宴请群臣,说过这么一段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汉高祖的长处,在于知人、信人、用人。
唐高祖李渊在建立大唐之前,本身就是北周八柱国,祖上是著名的陇西李氏,真正的豪门。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前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
而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 ---- 放牛娃。太祖白手起家,经历无数刀光剑影,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登上权力巅峰。不论是用人,还是自身的军事能力,都是不遑多让的。
说了这么多,结论就是,底层的打拼、自身能力的强悍造就了朱元璋无与伦比的一个特点 ---- 强势。
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少有如明太祖之强势。
1380年,借着胡惟庸案的东风,这个强势的皇帝终于对宰相下手了----中书省和宰相正式被废止。原有宰相的权力分属六部,皇帝总其成。这样一来,明代皇帝们不但干着皇帝的活儿,还把前代宰相的工作也一并揽了过来。
但是,精力充沛如明太祖,也是需要秘书的,内阁应运而生。这些人的办公地点在中极、建极、文华、武英四殿和文渊阁、东阁两阁,称为内阁学士或内阁大学士。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是正五品,只备皇帝顾问。乍一看,内阁的出现,就如汉武帝用品级低的尚书来架空外朝宰相的权力没什么两样。我们前面也曾说过,谁离皇帝最近,谁最容易掌握实权。内阁也确实在宣宗朝之后渐渐权重起来。但朱元璋抢了宰相的权后,颁布了一条祖训“后世不得复立宰相”,这一条祖训他的子孙们执行的很好。终明一代,内阁大学士始终是正五品。
那么作为正五品的大学士怎么领导正二品的六部尚书呢?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又发挥它的作用了。大学士品级虽低,但尚书品级高啊!渐渐,六部尚书入阁办事变成了一惯例。但是这种权宜之计终究有它的弱点,在国家的明文法令上,内阁首辅并不比六部尚书品级高。所以,明代的内阁首辅们,其实干得并不容易,处处掣肘。
再来看一下内阁的权力。前面我们说过,唐代,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皇帝画敕同意;宋代,由宰相先向皇帝上一劄子,皇帝批改同意,再由宰相正式拟旨;而明代,内阁用一小条子写上意见(即“票拟”),送呈皇帝,皇帝看过之后,把条子撕了,亲自用红笔批下(即“朱批”),拿出去便是正式的谕旨。这其实很符合内阁顾问的身份。
至此,皇帝已经正式成为政府的首脑。明代最初的几个皇帝还能亲自到内阁,后来有些皇帝不常到内阁,但政府中已无首脑,政务不得不处理,于是内阁的票拟,便得送进宫里去,渐渐又变成一惯例,神宗皇帝做了几十年皇帝,二十几年没上过朝,政府里的大臣都没有见过他一面。
现在,既然皇帝和内阁不常见面,便多出了一重太监上下其手的机会。明太祖定制时,一面废相,一面也预防到太监干政的可能,所以铸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在宫门里。可是这条祖训,他的后代们却没有好好遵守。明代太监最高部门,称为司礼监,遇到皇帝嫌麻烦,便把“朱批”的权力交给司礼监,司礼监便成了真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
可怜的内阁首辅们,要想干点儿实事儿,便不得不勾结司礼监。著名的张居正,能够施展抱负,推行改革,少不了宫内李太后的支持和司礼监冯保的配合。
而司礼监的“朱批”权,其实也是相当不靠谱的,因为这种权力,并不是国家政府明文授予,而是皇帝私受,法理上,此权力仍属皇帝。因此,明代宦官,即使如刘瑾、魏忠贤一般权势熏天,皇帝想扳倒他们还是蛮容易的,这和唐代后期的皇帝由宦官随意废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自明代始,皇权高度集中,对相权是压倒性的胜利!历时千年之争至此画上了句号。清代的军机处,只不过是明代内阁的翻版,换汤不换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