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互动话题分别是:第1天用200字以上写下你看见的孩子的那些“好”。第2天用100字以内写下你看见的孩子的那些“不好”。第3天,当你看见孩子“好”的时候有哪些感受?看见孩子“不好”的时候提醒自己有哪些内心需求?有哪些能力需要提高?
感谢盎然群友的积极回馈。每次阅读大家留言的时候,我都会带着一双好奇的眼睛,ta会写下什么样的答案呢?答案总让我收获到意外,这3天的答案,收获到“松”的为“错”祝贺,收获到“love”的认真笔记,收获到“逍遥”的父母可以选择给孩子好的教育......
分享一下我自己对于孩子好和不好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早些时候,我会这样向别人介绍宇小哥,“我孩子啥都好,就是学习成绩不好。”别人再问,哪里好呢?我支支吾吾、张口结舌,半天也说不出个具体的“好”来。当我意识到孩子的天赋才华并没有在我这里得到确认,我开始有意识地转变介绍的方式和内容。为此,还专门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发现孩子的美”,通过群里的训练,慢慢地,我可以随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了。孩子的“好”在我眼里终于成为了一种常态。
尽管这样,他的那些“不好”还会时不时地冒出来扎一下我的眼睛。我学习了心理学,不断提醒自己,不要给自己暗示,不要看孩子的那些“不好”,担心看孩子的“不好”多了,就真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不好”的孩子。越是不敢看,越是忍不住看。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孩子的“好”和“不好”其实都是一回事儿。那一刻,我有些许释然,慢慢地也就敢看他的“不好”了。神奇的是,当我敢看宇小哥的“不好”的时候,当我在内心里带着一份好奇、带着尊重、带着欣赏,看他的没有秩序、看他的拖延、看他的不努力......这些不好似乎也没有那么严重、甚至消失了。
其实,孩子的好和不好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虽然图案不同、花纹各异,但是它们在太阳底下都是闪闪发光的。对吧?邀请你带着好奇、充满欣赏地看孩子的那些“好”和“不好”吧,或许你会发现更大的惊喜呢。这些惊喜的赠品就是家长成长的契机,在这样的生命时刻,你会真正有机会发现自己在意的是什么?自己内心的需求究竟是什么?自己还需要提升哪些能力。试试看吧。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在众多留言中,大家很少答道自己内心的需求究竟是什么。举个例子,孩子和同学出去玩,没有按时给家里打电话,如果母亲感觉很失落、很担忧,甚至有点恼怒这个孩子怎么说话不算数呢?这个时刻,母亲内心的需求或许是被关注、被记得、被爱......不仅仅是母亲表现出来的那些。觉察一下自己的内心,你的答案或许会让你感到意外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