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可可托海两次,第一次是和家人一起,第二次沾了做旅行社亲戚的光,他们搞了一个可可托海工业旅游推介会,有两个多余的考察名额,刚好我也有时间就跟着专业人士"考察"了一圈,第二次,让我对这块神奇的土地更多了种说不出的感情,相信你来了也会对这片土地有种不一样的印象,今天听我给你唠唠吧…
到新疆旅游的外地游客大都对喀那斯景区不陌生,像可可托海这样的冷门景点,别说外地人,就连土生土长的新疆人去过的也是少数,更别说深度游了,我想说我还是蛮幸运的。
从乌鲁木齐出发,坐着大巴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中不知走了多久,反正一直迂回,一直在一座山一座山中绕啊绕,视线根本看不到很远,就在我快要晕车的时候,前方豁然开阔了,公路一侧远远的出现了一大片村庄,总算是出山了,心情忽然明媚了好多,可可托海终于到了。提醒一下大家:我们第二次来的时候是六月初,这里早晚温差很大,早上还下小冰雹呢所以八九月份来的季节最好,景色更美,但厚衣服必须带着,不然会冻的很狼狈。
现在再看这两年前的拍照水平很洼是不是?图片中的黄色二层小楼就是可可托海著名的地质博物馆,若想走进三号矿坑就得先从地质博物馆讲起,馆内陈列着各种矿标和当年开采三号矿脉的史料图片,从馆内讲解员的深情讲解中我知道三号矿是一个伟晶岩脉矿坑,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矿坑,这个坑在上世纪60年代为我国偿还了47%的债务,50年代,国家开发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时,这里云集了中国和前苏联的高级科学家,中苏关系恶劣后苏联专家撤走点名要用这个矿坑的矿产还债,也就是这个大坑还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爆炸立下不朽功勋,包括后来的"神舟"系列航天工程,所用的材料相当多的都来自于这个大坑,让我最震撼的是不光是矿坑里数不清的各种矿藏,还有英雄的采矿人,国家欠前苏联的债就是靠这里的老一辈默默无闻的矿区工人用肩挑手扛,铁锹铲,硬生生的还上了,展板上已经发黄的一张张黑白照片,书写着矿区英雄们用生命为祖国奉献的身影。大家都知道漠河吧?可你知道可可托海是我国第二冷极吗?有历史记载上世纪最低气温为零下六十度,冬季一般零下三十七度,光是看博物馆一米厚的外墙你就知道这里的冬天有多冷,大家试想一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自然灾害时,一群吃不饱饭顶着严寒暴雪衣着单薄的工人,凭借使命感和深深的爱国之情将一麻袋一麻袋的矿产从矿坑背出来是多么壮烈啊!更让我震撼的是这些工人明明知道金属矿有辐射,却一点也不害怕,顽强挑战各种极限,所以可惜的是很多人都因为辐射导致患癌过早离开了人世,当讲解员在描述这一段历史时,我的眼睛不知不觉湿润了,浑身毛孔一个激灵,肃然起敬,真的,我由心底很崇敬他们,无名英雄应该永远被后人铭记,我开始懂了为什么这儿的讲解员语调、眼神都那么饱含深情。人们都静静的听,默默的看,整个大厅沉浸在一片肃穆之中。哦!对了,在二楼最里面有个装着防盗门的小展室里静静地躺着一颗"疯狂的石头"你如果来了可一定不要错过一饱眼福的机会,那是一颗仅5克重的白色半透明自然晶体,世界上仅此一块,也是世界上首次确认的新矿物,因为是在额尔齐斯河畔发现的,所以命名为"额尔齐斯石",价值连城,属镇馆之宝。一般的游客只是听说而已,幸运的是我亲眼一睹了它的风采。所以你如果去参观的话一定不要错过啦!抱歉我没有保存照片。
从地质馆出来就是通往镇上的一条街道,绿树掩映有些寂静,偶有车经过,这让我很难想象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聚集了来自祖国各地4万多人,成为当年新疆物质、精神生活最富裕的小镇,有"西部小上海"之称。小镇上的很多房子都是俄式建筑,当年有很多苏联专家带来了先进的设备,也盖起了俄式风格的楼房一直保留至今。我们从镇上出发,没过二十分钟就到达雄伟壮观的三号矿坑,第一张图片就是我下到矿坑拍的,因为这里早已停止开采,平常游客只能在矿坑上边的一个大平台俯视观景,这次沾了"考察"的光,经过特批我们可以将车一直沿边壁上的像螺旋状形的盘山道一圈一圈开到矿坑内,开到半山腰的一片开阔地,车停下,人们迫不及待的开始在矿石堆翻找宝石,导游说了石头和人是有缘的,没缘份的人捡一天也寻不到一块好石头,要说捡到宝石也不是没可能但机率很小,第一次来可可托海时我就在矿坑里捡到过一块很大的粉晶石矿标,当时还有人出五百要买走呢,回去后送给了外甥女希望能招桃花运,但这次矿坑拾宝对我来说却丝毫提不起兴趣,抬头向上仰望,哇!壮观!近两百米深的大坑又很宽阔,站在最上面的人都显得小小的,看不清脸,很像古罗马的斗兽场,此时我只是站在原地,打量着每一处,在我眼里,它像一个用尽了所有力气完成了使命的英雄,被掏空身体唯有灵魂在,寂寞的静静地趴在那里,其实心里涌出来好多感受但毕竟写作水平有限,表达不出来,唯能做的就是和它多呆一会,就算脚边刚好有块海蓝宝也不想低头捡,我觉的那就是它的血和肉,我怕它会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