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985本科英专生,大三的时候从迷茫到确定跨界到互联网运营,我想有些经验与心得可以与你分享~
大学因为专业是调剂的,所以本身对未来比较迷茫,大二的时候,因为受到身边师兄师姐找工作的影响,那个时候咨询了很多网上的面试辅导公司(花了挺多冤枉钱),一直在咨询公司、快消行业、互联网、传媒公关类行业间徘徊,最后还是那句话:实践了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
大三第一份暑期实习其实找了南方都市报的新媒体运营,当时只是想写东西,后来意外被腾讯某教育部门的APP招去做了社群运营实习生,自此开始了我的互联网打怪升级之路。
进到互联网公司才会发现,嗯,这是我想要的工作氛围,和传统企业不同,这里大家都是非常年轻甚至透着少年意气的,没有叫哪个总,叫什么老板,大家都是彼此花名称呼。相对工作氛围是大家都很年轻、热情洋溢的。当然确实互联网加班严重,回到家可能也会要做一些工作的补充,但是那种为了完成一件伟大的事业大家伙一起努力的氛围就真的会让你孜孜不倦!
后面又跳到了字节跳动做HRBP,最终终于在我纠结的两个方向:互联网的HR还是互联网的运营中选择了做运营(其实本来一直想去大厂做企业文化这一块,可能因为招实习的时候招招聘类HRBP比较多,遗憾没能体会企业文化专员的工作体验,当然后面在做社区运营的时候体会了回来hhh)
言归正传,大家应该都比较关心面经的问题,我实习生的时候就分别换了几个岗位,所以接触了比较多岗位的面试,秋招本来没打算参加,但也进了腾讯微信事业群的提前批,小米二面和美团终面。后来申研失败,开始了2020年竞争惨烈的春招,每天面试笔试,可谓车轮战,好在结果都算释怀。
我曾经在面试反问环节的时候问过某大厂的总监,问他们,怎么通过寥寥数语就确定对方是对的合适的人呢?他首先给我介绍了大厂普遍的面试流程,一般有五面。第一面是业务人员做业务能力面试/群面(由于疫情,春招一面都是业务面),第二轮,业务负责人业务面,第三轮,部门负责人交叉面,第四轮BOSS面,第五轮HR薪资面。然后每一轮面试都会给每一个候选人的各个能力打分,通过计总分,最后筛选谁能进到下一轮。
具体到如何通过寥寥数语来确定一个人是否适合?其实有三个非常现实的因素:院校、绩点、过往有无大厂实习经历,因为招聘没有那么长的周期去实地考察你是否合适,所以院校绩点和实习经历就是最好的背书,最快捷的判断这个人是否有足够强的学习能力。其次,是简历的写作,简历是否用数据说话、表述能力如何都能判断这个人的数据敏感度和逻辑能力。再次,就是通过面试一问一答的谈话过程中,判断这个人的逻辑性、应变能力及行业熟悉度。剩下的这两点都是可以通过后期进行训练的,可能有同学会说唉自己没有好的学历背景和实习经历,但是我身边确确实实有学习能力很强的人,他们在面试中表现了极强的潜力,最终被大厂录取。
这篇面经,我并不想高谈阔论大谈什么面试经典问题,说实话,你在网上能搜到的,HR和面试官也会反搜,千篇一律的答案听多了,他们更想听到的是你自己的思考,判断你到底只是在剽窃还是真的有细心留意生活、创新的思维能力。一般面试官会中规中矩问问题,但是到了比较厉害的BOSS总监面,他们可能会出一些刁钻出其不意的问题,这个时候全部靠你过去十几年的知识积累,才可能言之有物。
说实话,面试五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太对了,从决定开始校招,我每天看上一天的网课资料,并制定了学习计划,严格到早上起床看新闻、公众号文章,到晚上进行滚雪球复习。持续了三个月。如果有兴趣了解我的网课资源及学习计划的制定都可以私信一起沟通了解一下,接下来也会分各个公司、岗位详细介绍一下面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