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边青石挂板,右边双凤朝阳;门前二龙相汇,屋后锯子朝天
干岩头村坐落在三面青山的环抱之中,村子左边的大山青石裸露,犹如一块板子直直地挂在山上;村子右边是打鸟岭和牛郎岭两座高耸的山峰,每当太阳升起时,犹如双凤朝阳;村前是无垠的稻田,进水河和贤水河南北注入,犹如双龙相汇;村后的群山层峦叠翠,连绵起伏,犹如一把巨大的锯子横卧在村后。以锯子为背,左右山峰为扶手,整个村子就像坐落在一把太师椅上,依山带水,庭前开阔。
先祖为村子选址的缘由已不可测。端看这后有醇厚的大山环抱,前有温柔的河水轻抚,干岩头村就像一个睡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尽情地享受着这片温暖和平静,无需理会外界沧桑变化。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干岩头村相传为周敦颐老先生后人所建。古民居由六个院落组成,分别是建于明代的“老院子”、“红门楼”、“黑门楼”和建于清朝的“新院子”、“子岩府”、“四大家院”。六个院落自西向东呈北斗星状排列,依山就势,南高北低。每一个院落的建筑结构布局,都是以正屋为中心轴线,构成“丰”字型平面,井然有序。以正屋为中心,横屋向东西两侧依次递矮,至最外一排甚至略为简陋。
老祖宗留下来的布局,外部封闭,内部却是紧密向中呼应,一股强大的家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油然而生。正屋为长辈居所,横屋则为晚辈及仆人们居所。以中为尊,以高为尊,也体现了宗族大家庭尊卑长幼有序。可见儒家礼的思想不仅在周家后人身上传承至今,还深深地刻印在这久经沧桑的建筑中。
干岩翰林多顶子,明末清初留古绩
到达村口,便可见一碑。碑上刻:干岩翰林多顶子,明末清初留古绩。在明末清初,干岩头村出现了两位人才。一是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的周希圣,曾官至南京户部尚书;二是周希圣第九世孙周崇傅,同治七年成进士,入翰林,有文武才。周家世代为官,崇尚“耕读”的传统门风,在村内便有两座私塾学堂。学堂原有对联一副:茁壮预歌騋牝句,丰盈原上太平书。
百年前,正屋内,白须老人坐于堂上,下立数十子孙,头微颔。“周家世代忠贤,文士门风,希汝皆能出人头地,为国效力,为家争光。”
书堂中,方帽夫子立上,手持书卷,口中吟吟有声;下坐数十学生,摇头晃脑,朗朗之声,不绝于耳。
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
进入院落,最吸引人的是那精美的建筑,汲取了皇家建筑和江南园林建筑的精华,集绘画、雕刻、建筑、工艺于一身。抬头,便见一个个青砖石的飞檐走壁,弯着好看的弧度,在阳光下折射着时光沉淀的气息;老院子正门墙上,油彩绘的“双凤朝阳”,栩栩如生;木花窗上的花鸟走兽,形神具备,寓意吉祥;木柱下的石墩,形状各异,花样百出,不仅撑起了这个家族,也装点了族人的梦。
每一代的族人都将自己的美好祈愿寄托在这些精雕细琢之中——福、禄、寿——祈求这个家族平安延续。
每一位工匠,独运匠心,将家族的荣耀一笔一划刻在这百年不朽的建筑之中,以示后人,以告后人。
这个由一代代子孙扩建而来的村落,也将会继续带着这荣光,繁衍、传承下去。
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