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和无助并非天生,而且后天习得,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是环境的产物。
举例
1.把一个“很有潜能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并且告诉他们这些学生天生优异。其实名单只是随机选出来的,实验的结果,经过一年之后的智力测试,平均提升了一倍。
2.实验者训练两只老鼠走迷宫,告诉研究员一只是聪明老鼠,一只是笨老鼠,结果聪明老鼠真的很快就走出迷宫,而相比于训练笨老鼠的研究员,他们事先对老鼠有了心理预期的认知,从而也影响了训练时的耐心和专注程度,也就影响了老鼠的表现。实际上 两只老鼠也只是随机挑选,并不存在聪明与笨。
3.研究员给被试者一道无解的题,并且告诉他们这些题是可以解答,结果是被试者因为绞尽脑汁无法解答而备受挫折。最后的亮点在于,当再次给他们一道可以解答的题目是,他们往往就会很快放弃。
这几个例子联想到现实生活的启发。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如果不稳定且负能会造成孩子的逆反与挫败感。
老师如果更多关注消极而非积极反馈,那么学生会愈加抵触。
领导如果对员工的优点与工作成效视而不见,那么会加大员工失败与怠工的几率。
家人相处如果持续消极沟通,不出意外,家庭不会和睦。
所以有一种差,不是你差,而且别人认为你差,不差也“会”差。反馈重要,信息质量重要,营造的环境很重要。
这也就是为什么世界优质的大学之所以优质并能培养出业界名流,不仅仅是因为教书质量,更在于筛选一流人才,营造开放 共享 高质量环境。
家庭教育里所谓的教养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怎么办呢?
1.不让自己变得尖酸刻薄
2.尽可能不让自己受尖酸刻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