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清明节,连绵春雨也如约而至。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乙,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反映了自然界物候的变化,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常以指导农事,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清明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
小时候,不懂什么是清明节,只记得那时学校会组织我们去临近的烈士陵园扫墓。说是陵园,其实只是山坡边四个将要磨平的烈士的坟墓。
坟墓没有碑,只有一道石坎,几棵柏树,提醒人这是一个“坟园”。因为没有碑,也不记得烈士的名字,每次都是一位老人给我们口述讲解烈士遇害的经过和社会变迁的故事,激励我们不忘先烈,好好学习。第一次参加活动应该是三年级以后,那时不知道什么是“扫”墓,甚至有同学拿了扫帚。听完先烈的故事后,会选派一些高年级的同学在陵园旁种上事先准备好的柏树。记得五年级时,轮到我们年级为烈士植树,有一个同学把自己家亲人坟地的树挖来栽上了。这应该是除了过年给亲人上坟之外,最近距离的接触坟。
后来,逐渐在外求学、工作,每到清明节总会想起已经离开我们的亲人,想起外婆的和蔼可亲,想起爷爷的侠义心肠,想起点点滴滴往事,才慢慢明白清明节是一个怀念的节气。总会在特殊的日子,看到有人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十字路口,画一个半闭合的圈,在圈里写上名字,烧一些纸钱,借以怀念逝去的亲人,缅怀他们为后辈人创造的生活。人类生存发展如春笋的外壳一样,不断生出新的,褪去老的,完成一个生命的新老更替,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