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湾村,一个很有意思的村名,带着数字,极少见。所有外人都以为,这个村名的产生来自于从镇上到我们村要经过N个山弯弯,其实转弯数量远比36个要多。目前只有村里为数不多的老人才知道这个村名字真正的由来,口口相传,我也从妈妈的口中得到这一真相,在我的同龄人中可能也鲜少有知悉的。
村子座落于四明山脉,海拔超过了600米,和大多数村庄坐落在山脚下有所不同,我们村整体布局几乎是在山顶上,在村子南面最高山峰的山脚下,是一个和我们村海拔错落很大的村庄,叫董村,第一代祖先就是从那里搬迁上来的,当时的村子取名没有那么讲究,甚至算不上取名字,从地理上来说,这个新的村子是董村爬上一座山,然后往下“索落”(滑下来)一个弯的地方生根落脚,连起来就是“山索落弯”,用土话说起来与“36湾”近音,至于是什么时间确定这个村名,暂时也没有查到。
第一代的祖先独自挑担而上,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山顶成家立业,开枝散叶,总共养育了五个儿子,而我们就是其中一支,目前村里红白喜事,也都是按这样的分支来分亲疏进行安排,到了我这一代,其实也才是第五代而已,这么算,这个村子的历史也就能追溯两三百年吧。
在村里老人的描述中,奶奶是极漂亮的,皮肤细腻白润,灵动的眼睛,双眼皮,据老人说我和奶奶很像,最大的区别是,奶奶身型清秀娇小,猜测也就155左右,而我的身材基因遗传了舅舅那边,168的大高个就没那么可人了,奶奶的基本样貌从在世的几位姨婆身上就可窥知一二,最遗憾的是我们手里一张奶奶的照片都没有。而我的爷爷,虽然我没见过他年轻时的照片,但爷爷活到了82岁,从他老年的样貌以及我们这些子孙后代的样貌来看,爷爷也算得上“登样”。奶奶的娘家是在约10里路外的东姜村,据说在奶奶一众的兄弟姐妹中,他的父亲最喜欢我奶奶,也特别以我爷爷这个女婿为傲,在这方面的信息,也就仅此而已了。
男耕女织,相濡以沫,在村里老人的叙述中,爷爷奶奶每天相携相依的恩爱足以羡煞旁人,爷爷对奶奶永远是轻声细语,在那样困难的年岁里,他们从未吵过架,这和后来我对爷爷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说夫妻之间相处的状态,个性真的不能拿来说事,同样的人可以表现出因人而异那么大的区别,爷爷与第二个奶奶的相处模式更多的是三天两头的吵架。
1954年6月,爸爸出生了,是第一个儿子,相信爸爸的到来为这个家庭更添了许多的温暖和快乐。在那个没有节育措施自然孕产的年代,孩子一个接一个的到来,奶奶娇弱的身体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大概生完最后一个孩子的产后褥症要了奶奶的命,那时爸爸才5岁,下面还有三个弟妹在奶奶走后不久,也先后活活饿死,爸爸年纪稍大一点,侥幸活命。这是爸爸生命中遭遇的第一次大磨难,小小年纪,相继失去了四个亲人,但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事又算得上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