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文字读起来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尤其是关于历史文化类的散文。不敢说读懂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整本书文字的厚重敦实,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剖析精到,尤其有几篇所展现出来的对历史文化价值观的剖析,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比如《一个朝的背影》以及《十万进士》这两篇。
用书中的一句话说,作者的历史散文就是“扫描人生,沧桑看世,游历笔墨,探询灵魂,让人读出另一种品格的文化散文”。
1.文人气节
一个朝代总是以武力开启,然而它却总是以文化人的悲剧结束。我想这就是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不遗余力的进行思想文化统一,进行思想控制原因吧。思想文化的统一认同,总是能更长久,有时候即使实体的统治结构不复存在了,这种文化价值观仍然存在。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文人气节,有时候跨越朝代的文人即使在理智上认同了新朝代对社会的贡献,和带来的改变,然后在这种气节之下又造成了现实与价值观的冲撞,所有身处改朝换代中的文人应该都处于这种深深的矛盾中。就像黄宗羲,拒绝朝代的召唤却让儿子去做了官。
2.科举考试
科举从隋唐开始成为了统治者选拔人才的制度,应该说它打破了贵族和门阀制度对政治的垄断,使庶族读书人有了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然而任何一个制度总避免不了从成长到巅峰再到衰落的过程,科举也是。只是后期他对中国读书人的和中国文化造成了摧残。
科举从开始是从社会中选拔人才,然而后期每个读书人都围绕科举去读书,读书就是为了科举,就是为了一朝及第,光宗耀祖。当选择过程变成了塑造过程,那么这项制度就失去了活力。尤其是科举后来的发展,可以说是恶心的塑造。
正常的人生轨迹应该是循序渐进,不断成长,然而科举将成败贵贱切割成黑白两大块,要么高中飞上枝头变凤凰,要么名落孙山,卑微到泥土,有家不能归。当整个社会都处于这种文化价值观时,那么整个社会都是病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