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看电影,但第二次看的电影不多,《当幸福来敲门》却是一部。
也许不记得了,但在我印象中,看过3遍的电影只有3部:《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而再看一次《当幸福来敲门》,却是因为学生拉片要求的,但确实值得再次一看。
我记得是十几年前第一次看,那时候初入职场,抱着一颗创业的心,这片实在是感人。后半段基本是泪流满面看完的。这次看,我已然人到壮年,感触不同,但更能从电影讲故事的角度去分析此片。
一开始就吸引人的地方
《当幸福来敲门》算是一部小情节的商业片,描述的人物内心挣扎多于外在的敌对势力,但主题非常明确。影片用了一个单一而有共鸣的钩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积极层面是对梦想的追求,消极层面是对贫穷的恐惧和逃离。
一开始,故事主人翁没钱交税,然后是新闻播报国家赤字,这一切都昭示着他经济出现了问题。
线索
影片中总是有各种有趣的小线索,给人“万事相互效力”的链接感。最开始抛出幸福的定义,一直贯穿整个故事。
前半段的魔方:从看电视的时候主人翁自己玩魔方的特写,到电视播报玩魔方很难,到最后Jay与他坐同一辆车,魔方成为了他吸引对方注意的焦点(还引来一个小高潮)。
篮球:从孩子妈妈送给他礼物,到中间主人翁要孩子放弃打篮球,篮球昭示着梦想。
逃跑进地铁:第一次是别人抢了主人翁的东西,第二次是自己逃跑。
5元钱:结尾段,先是公司领导借了他五美金,然后是得到工作后,领导还五美金。
这是我人生的XX部分(独白):一直贯穿整部电影。我常常认为电影中不要太多独白,独白一多就显得视听语言的叙事能力不够,但这部电影的独白总是恰到好处。
节奏
影片中视听语言的节奏变化做得很好,紧张与放松的结合。
一开始路上与孩子对话(松),对幼儿园的抱怨(紧张);Jay与主人翁斗魔方(紧),Jay离开(松);主人翁逃跑(紧),跑到地铁里(稍微松);司机追上来(更紧),上地铁车(松),东西卡在外面(更加紧);实习(紧),实习休息看到领导与他聊天(松);看到神经病去追(紧),被车撞(最紧),悠悠回来(松)。
除了紧张与放松,还有很多好坏的对比:培训休息中遇到了Jay(松),看见了仪器去追(紧张);追到了(好事),回到家多了一台仪器(坏事)。
看球中的推销镜头:自己的没落(坏),孩子的开心(好)
还有感性理性对比:妻子去纽约(外部感性,内在理性),没有说离别(外部克制,内在丰富)。
值得主义的是,开头主人翁看到自己梦想的时候,节奏用了超慢的升格镜头,实现梦想那一刻,又是一次超慢的升格镜头。音乐也跟节奏去变化,还记得有一段奔跑带上了路边的打击乐的快节奏。
故事结构
除了开始的“钩子事件”,中间点和高潮点分别发生在电影一半和3/4的位置。
中间点:让孩子放弃打篮球。一句话,如果有梦想就去捍卫它。
高潮点:9月23日破产,睡厕所。
人物塑造
我想说这是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
首先是两个男人,但由于是父子关系,因此能有很多柔情的一面;孩子的戏份不多但很重。过去我的泪点在于电影中的梦想,而现在有了孩子后我的泪点变成了对孩子的保护。
信仰状态
影片中也折射出当年美国的信仰状态,大家受到萧条经济的影响,却有着比较纯正的信仰。教堂给穷人的救济不说,唱诗的内容不是“上帝啊,帮助我”,而是“主啊!别让重山移开!而是赐予我踏上它的力量!”
综上所澍
最后主人翁获得了工作,他不是狂喜,而是从强行克制的眼泪,然后到人群中的鼓掌。这是故事的升华,也是超越表面喜怒哀乐的意义。
看第二遍,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