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读鲁迅的《孔乙己》这篇文章,觉着身边有很多孔乙己,包括我自己好像也都有孔乙己的影子。
一个人最沉痛的悲剧不是他已经陷入了一种悲剧的处境之中,而是他在自己的悲剧处境里已经彻底丧失了反抗自己悲剧命运的精神意志。所以应该牢记的是:人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才是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知识分子在权力的世界、金钱的世界、劳动的世界中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没有自己的身份。但他仍要生存,并且只能靠文化生存。长衫是文化的象征,“知乎者也”是文化的表现,都还不是文化本身,因而也没有实际的用途,在社会上混不到饭吃。文化有多种用途,它可以掌权用权,但在这方面,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比孔乙己更有经验,更有文化,不需要孔乙己的帮助,文化可以记账、算账,从事经营活动,但掌柜的自己也有文化,也能记账、算账,不需要孔乙己的服务。而那些短衫顾客则是不需要文化的。孔乙己的文化也就只剩下认字和写字。
我总觉得我们这些被称为知识分子的中国知识分子,到现在做的仍然主要是钞书的工作!
在过去我总是相信鲁镇人所所的孔乙己因为好吃懒做而至于偷窃的说法,现在我开始觉得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那么简单:孔乙己在那些有权有势的人面前感到心里不平衡。
孔乙己在权力世界、经济世界、劳动世界里都得不到同情和理解,都无法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只有儿童对他构不成精神的压抑,所以他对儿童便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也是人性的必然,凡是在现实社会得不到理解和同情的人,必然寄希望于未来,凡是自感对现实社会无能为力的人,必然希望为未来服务。而体现未来的便是儿童。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只好向孩子说话,但是一个在成人的世界里受不到尊重的人,难道就会受到儿童的尊重?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力量的人,就会作用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吗?这在情理上是说不过去的!这只是我们以及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自制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