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境内,知道有个名叫沙镇溪的古镇么?
昔日乘船过往,沿归州上溯,或自巴东下行,定会瞧见南岸青干河与长江交汇处有一奇特小岛叫“流来峰”,峰顶有道观曰“流来观”。到了此境,也就到了沙镇溪古镇也。
沙镇溪古名沙溪、沙城溪,因溪口大量积沙而得名。
观摩流来峰小岛,似更应为泥沙壅塞而形成。这流来观,原名“真武观”,又称“上真观”、“金山寺”。同治版《归州志·山川》云:“沙镇溪,州西十里,溪口突出一峰。相传西蜀有佛一尊,流来至此,瀠洄不去。土人建观峰顶,因名流来观。”
1980年代我奉命做三峡淹没区文物调查,曾登上此观,观内无甚稀罕物,但对观门一幅奇联印象深刻:“沙镇溪几时沙镇,流来观何处流来?”
明代文献称:“秭归之南,江流而上者十里许,地名沙镇溪。在承平时,烟火腾雾,鸡犬相闻,亦为水陆商贾群聚之区”。查承平,乃北魏年号,可足1500多年前沙镇溪之存在矣。
明嘉靖版《归州全志·坊市》载:“沙城溪镇,州西北十五里。
明代以前,长江从西北向东南流经沙镇溪古镇,这里滩头水急,行船困难:上行船只到此,桡夫必须下船拉纤。镇前江岸边原有古纤道,纤道上立有铁柱旗杆,以便纤夫“歇脚”。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新滩发生岩崩阻塞江水多年,导致上流水位上涨,沙镇溪铁柱旗杆被淹,却因祸得福成了深水码头。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古镇临江街面被江水冲击不断坍塌,街道越来越窄,据说清末民初,古镇仅剩一条街,前坎后岩,境况尴尬。
镇上寿者云:沙镇溪快速发展与商贸相关,真正繁茂乃民国时期,这里除鼎新元、乾元生、德新义老字号外,又增加了20多家商铺。至民国23年,商号有同济和、兴隆、兴昌祥、郭永兴、何万泰等。民国30年,来自全国的难民与各地商号云集古镇,沿长江与青干河修建的临时棚所与房屋,鳞次栉比,盛况空前。俟抗战胜利,难民返乡,商号迁移,此境又呈落魄景象。
新中国诞生后数十年,沙镇溪持续建设与发展,面貌大为改观。江边码头,可停靠长航往来客轮。
记得当年来沙镇溪,听说附近有个历史悠久的“陕西营”哩,仔细询问方知那儿就是镇政府所在地。
清光绪《归州志》载:“明季流寇之乱,有陕西官軍在此扎营,故名陕西营。”
所谓“流寇”,乃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明末清初,张献忠部将姚天动、黄龙等十三人,号称“姚黄十三家”,曾在沙镇溪西部营盘岭扎寨,在沙镇溪、两河、磨坪一带坚持与清军对抗。清廷调来镇压姚黄起义的清军乃陕西军队,扎营在青干河与锣鼓洞河交汇处。此后,这里地名就叫“陕西营”。
陕军驻扎处,遗迹仅有一座“陕西营桥”。《归州志》载:“陕西营,同治二年,候补副将李东山在此建过桥。”
据说,1960年前陕西营桥仍在,后政府在原址上建了一座石拱桥。
也许许多人不知道吧: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沙镇溪古镇曾为第六战区司令部驻地哩(限于篇幅,另文单述)!
而今,流来观与沙镇溪千年古镇,已然因三峡水库壅水而消逝。
让我们最后看一眼吧:尚未消逝的流来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