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里的溃败
在我的记忆里,除去那些已经模糊的幼儿时期,自从7岁进入小学到高中毕业,我的学习生涯一直很完满。18岁之前或者说是高考之前的记忆里,学习对我来说都是很自觉乃至快乐的事情,但是这一切都随着高考的落败改变了。
高考落败使我与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失之交臂,父母强烈的反对我复读一年,他们不愿看自己心爱的女儿在高压下一次次崩溃,心中对自我的怀疑也使我却步,最终还是选择了屈服,带着不甘心,来到了现在的学校。进入学校之初,我默默的给自己鼓劲:你要活在当下,不要再回头去看,做好现在的事情。
有人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漫长岁月里的琐屑小事终究会把人在开始时期的一腔孤勇磨个精光,就像曾经的白月光会变成一粒黏在衣服上的白米饭,红玫瑰也会成为被生活拍死在衣襟上的蚊子血,唯有诚挚的热爱才能给予人面对漫长岁月的勇气,抵御无限风霜的侵蚀和打磨。
到底是意难平,或许正时因为自己的不热爱,自己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节节落败,不再力争上游。大学宽松的生活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渐入我眼,也渐迷我眼。我热烈地投入到社团生活中,在各个社团学生组织中的如鱼得水使我渐渐忘却了学习带来的挫败感,每天混混专业课,和社团的小伙伴们举办活动然后说笑玩乐,期末考试周之前再匆忙的预习加复习一遍,也从没有挂科过。那段时光,我觉得自己很充实,每天都很忙碌,忙到我没有时间去冷静思考,或许这也是自己潜意识里地逃避心理使得我不敢静下来看看自己。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盛夏的热烈也终将收场。时间转眼就来到大三的下半学期。学生组织已经做到了高层再没有继续发展的空间,我也开始面临大四毕业人生未来选择的道路。避无可避,我需要让自己平静下来了。
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后才发现自己似乎在喜欢的领域一事无成。三年时间就这样无声无息地从指缝之间溜走,留给我的只有一地鸡毛。荒废人生的懊恼、面临毕业的焦虑、自我身份认知的迷茫在一时之间将我围追堵截。我的身后是悬崖没有退路,只有向前面对这一切。
难以接受,十分崩溃。
“我是谁?”
这是约翰‧劳埃德在1993年的一个清晨对自己发出的一个疑问。当年42岁的劳埃德并不是一个失败的人,相反他很成功,在他42岁前倒数的十五年中他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制作并发行了一些英国最受观众欢迎和喜爱的喜剧,捧红了一些英国最著名的演员和喜剧明星,并在40岁之前授予了终身成就奖。这是一张令人艳羡的人生成绩单,但在那个清晨,这一切在劳埃德的眼里变得无足轻重。
他急切的想知道“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同时也尝试用自己现阶段所拥有的一切社会身份去回答这个问题。可是所有答案都没有缓解这个问题所带来的痛苦,因为这个问题实际表示的并不是一种迷茫,而是一种匮乏。
我没有退路,也必须强迫自己镇定。 在一天清晨,我早早起床,关掉手机,断网,坐在书桌前,罗列我这三年的所有功过。我问自己:“你想要什么?”“你又拥有什么?”分析自己的过程总是痛苦的,就想你自己拿着解剖刀把自己拆解开来,我必须承认自己的失败、缺点,把曾经给自己营造的美好幻境打破,面对虚幻背后生活的支离破碎。这一回头,发现,我离曾经的梦想好远好远。我变得不再是心中的那个“我”,那么“我是谁?”。
我觉得自己似乎有些小小的抑郁,出于完美主义者的心理作祟,我否定了自己以前做过的所有事情,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我知道自己应该热爱生活,身边仍旧有人爱你;我知道自己应该感恩生活的给予,你还是一个年轻人,你的生活仍旧大有可为。但失望却像是汹涌的潮汐,每当我鼓起面对生活的勇气它就凶猛的冲上来,击溃我。我亦知自己的责任与世界的美好,却无法阻挡自己的溃败,我明白这不是一种迷茫,而是一种匮乏。
来自阅读的救赎
少年时期的我,并不是一个不爱阅读的人,相反,书籍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中学时期,语文课尤其是作文课是我最喜爱的课程,即使是苦涩紧张的肝散时期,我也检查每个月去图书馆打卡。那段时光里,阅读是很快乐的事情。
我读书很杂,喜欢在小说里与主人公历险,相伴他走完一生,感受人生无常;也爱读散文、诗歌,那些藏在字词之间的或隐秘、或热烈、或悲怆的情感总是看得我“惊心动魄”;也常读理论书籍,那些字字珠玑、短小精悍的哲理总能让我拍手叫好,忍不住反复咀嚼。
那时候的快乐是无关“价值”的,也没有功利之心。我并不关注阅读能给我带来什么,而是享受那样单纯的乐趣。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停止的呢?
大概是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吧。结束压抑的高三生活,拥有了大把的阅读时间,反而拿不起书本。进入大学后,越发急功近利,迫切的想要证明自己也在没有静下心来。方便的信息检索更是让我对读书产生了一种鄙夷心理,觉得读书无用,现在想来,实在是浅薄至极。
半年前,我修完了所有必修学分后,当焦虑迷茫再次追赶我时,我开始再次拿起书籍 ,也不逼自己 去看专业书籍,而是在书海中随心所欲,先从小说读起再是散文,不自不觉再次入迷。当你学的越多时,你就会越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从想学习越多。在大量的阅读中,我感受到心中的匮乏感在逐渐得到满足,那些焦虑也逐渐缓解,我终于能够放心地平静下来。
缘起
无意之间,看到弘丹老师的听书稿、拆书稿的课程推送。当时也正在苦恼每次读完书,知识的吸收效率很低,由于对乐趣的沉迷,觉得再读一遍书又十分烦躁。用“输出倒逼输入”的理念吸引了我,同时也能拾起儿时写作的爱好,于是报名参见了课程。
今天是10月31日,课程开始的第一天。
“那些使你痛苦而又不能打败你的,终将使你强大。”我很好奇自己30天之后能够做到什么程度。我很认同弘丹老师提出的终身写作的概念,开始尝试时或许会有些挫折,但正是这些磨难会使人成长。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坚持的理念,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拥抱进步,参加训练营,学习写作,反向促进自己学习,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