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被这样一篇文章刷屏了《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虽然我们这一辈没有过着父辈们缺衣少穿,温饱问题成困难的生活,内心对物质欲望充满了好奇,想要窥探,巡视这个世界的点点滴滴。最近看了蔡崇达的《皮囊》,对家的定义和含义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有人说我们应该一直留在家里,父母是我们一生的牵挂,要尽好孝道,有责任和担当。因为看着父母一天天老去,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不多了。可是,在那个枯藤老树昏鸦的老家里,除了有我们对父母的责任,还有我们对自己的许诺和承担。我知道,大多数这两者是冲突的。冲突的后果是埋怨和不满,是感到无能为力的彷徨和恐惧。
有人开始出去了,离开了家,去了远方。临行前的想法装满了脑袋,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更体面,更光鲜地活着。于是,我们去了北上广,去了江浙沪,去了那个满是喧嚣和嘈杂的那些个大城市。
钱挣得并不多,生活也没有提高多少。却仿佛是被城市的汽笛声和繁重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对父母的电话是越讲越短,次数是越来越少。回家过年的次数更是寥寥无几,父母的担心却越来越多。
到底我们追求和家怎么这么多矛盾?
其实,真的有矛盾吗?大概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去远方的目的和实质没有错,谁不想改变呢?不想对内心的想法来一次实践呢?父母也是能理解的,希望自己的子女过的更好,挣更多的钱。很殷切的希望,我们也似乎和父母一致的认为。可是,我们错的是,抽不出时间来思考我们与家的关系,情感。也淡化了父母的初衷,希望多给他们打几次电话,聊聊。父母不能理解,到底子女怎么了?对家的眷恋都哪儿去了?小时候,多么喜欢爬上父亲的肩膀,母亲拉着小手,共同守护着这个温暖而又幸福的小家。如今怎么不行了?
我们自己能感觉慢慢地弱化了这条纽带,想断了线的风筝越飞越远。但又被什么东西给拖住,正如书中所说: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肉欲的污浊给拖住。我们去了别的地方,想尽力去获得归属感,得到这块地方的认可,可总是差点什么。远方的家又成了远方,有树,有烟囱,还有袅袅炊烟。因为有我们扎下的根,有我们小时候玩耍的回忆,一切我们小时候想象和留恋的这片土地还在,这么多记忆却无法抹去。而现在却追逐的地方还依然挺立在那,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打开它的钥匙。想哭的打拼,努力地耕耘,总希望能依偎在自己的那一点地方。
其实,矛盾就是我们的一点点改变就能解决的,家与远方不冲突。可是,别忘了家乡的老黄狗,门前的大树,它们也是你的家。父母的期盼也是我们内心不能忘怀的情愫,当累了的时候,孤单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想想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给父母多来几次电话,过年过节的时候回家看看,去记住每一次家临走前的样子,有家的美好就有每一次更加充足的动力。我们追寻着,父母期盼着,中间连接的就是情感——家。
只是在我们需要家的时候,却拿别的东西代替了,父母悲伤,家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