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都是天生的破坏大王”,要到带老二咚咚的时候,我才对这句话颇有体会。
咚咚是个动手能力超强的孩子,他简单粗暴不听劝,爱打爱砸像个小土匪。哥哥则斯文得多,玩过的玩具,大多完整无缺,收拾得整整齐齐。可惜随着咚咚长大,都被摔得缺胳膊少腿了。
我虽不是第一次当妈,却是第一次面对这么大功率的破坏王,竟一时束手无策。唯有慢慢琢磨孩子的心理,加上自觉学习育儿知识,总算搞明白了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搞破坏的心理,也积累了一些应对策略。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每个孩子都会搞破坏,父母们必须面对孩子们随时发生破坏行为的事实。
孩子间的区别,在于搞破坏的频率和程度而已。
那么,孩子们为什么都喜欢当“破坏分子”呢?他们的破坏行为到底是基于怎样的心理特征呢?
1、好奇、探索
孩子是一种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怀有高度好奇的生物,而好奇是他们探索世界的最大动力。
咚咚几个月大的时候,当他把手里的玩具扔向地面,一声清脆的响声传来,他就会咯咯大笑。
一开始我以为,是孩子的破坏欲得到满足,所以笑得很开心。
通过学习才知道,这是孩子的探索行为之一:原来把东西扔出去,它就会掉落到地上,还会发出声音。
一岁多,当他把玩具恐龙丢向地面,电池掉落出来,恐龙不再发出吼叫声,也不能再走动了。咚咚把恐龙抱起来,眼睛看向七零八落的配件,满脸疑惑。
我告诉他:“宝贝,这是电池,电池掉出来了,恐龙就不会叫也不会走了。我们一起把它装回去好吗?看,这就好了!但是,如果你再扔它,它可能会受伤,会很痛,会再也走不了了。”
咚咚行为上虽然是个粗鲁的土匪,但是内心非常柔软,他听到“痛”和“受伤”的时候,小嘴撇了撇,下意识把恐龙往怀里紧了紧。当他想放下恐龙去找“小猪佩奇”的时候,他非常温柔的将恐龙轻轻地放下。
及时的陪伴和解说,让咚咚明白了电池和玩具之间的联系,这种新鲜感让他暂时忘记破坏行为;“受伤之说”引起了他和玩具之间的“共情”,让他有那么一瞬疼惜玩具(是的,这种爱惜是短暂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可能又会对恐龙伸出魔爪)。
当孩子开始探索世界,很多时候会伴随令人不开心的结果,但我们还是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给他自由,给他探索世界的机会。不过,我们可以陪同在侧,给予适时的引导,避免破坏财物。亦可在必要的时候,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另外一个游戏或者另外一个不易破损的玩具(比如毛绒公仔)上去,避免不必要的家庭财产损失。
怎么破?面对孩子的好奇和摸索,我们的应对策略重点是:陪玩、引导、保护好奇心、转移注意力。
2、不满、要挟
小屁孩儿不止会搞破坏,也很会发脾气,尤其当他们的需求遭到父母拒绝的时候。
上周咚爸遛娃的时候,一不小心拐进了超市,拎回一大袋吃的,其中有一箱小布丁。回家后,咚爸将小布丁开了箱,取出一根递给咚咚,剩下的塞进了冰箱。咚咚不动声色将这一切动作看在眼里。
于是,接下来每天他都指着冰箱要求:“打开,吃。”
我一般不喜欢给孩子吃这么凉的东西,每天的配额最多一根。但咚咚才不管我怎么想呢,哪怕才吃完一根,他照样要求第二根。当他明白他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他的情绪急转直下,大哭、尖叫、扔东西、趴地上……
我理解孩子的伤心,也明白他正在发泄不满,尽力转移他的注意力。
“我们去看看小乌龟吧?”
“不要看小乌龟,去找哥哥。”
“哥哥去上学了呀。”
“找爸比。”
“爸比上班了呀。”
“我要吃小布丁。”
“宝贝,你刚刚才吃过小布丁。”
“吃小布丁,就吃。”
“看来咚咚是真的很想吃东西,那我们找找看,家里还有什么好吃的好不好?”
我拉着咚咚一起去翻储零食的柜子,小家伙还沉浸在想吃小布丁的美好愿望中,当然不大会愿意主动找寻找其它替代品,但也不会拒绝的,毕竟,万一真的找到更好吃的东西呢。
于是我牵引着他来到储物柜前,翻出各种吃的:小饼干要吃吗?小面包好不好?来一颗大红枣吧,甜蜜蜜的,可好吃了,就它了。
小手接过红枣,脸上还挂着眼泪、淌着鼻涕,抽泣着说:“妈妈,打开。”
呼,终于,闹剧,剧终。
小孩子在遭到拒绝后,和大人一样会生气会愤怒,发脾气、搞破坏是他们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
他们想发脾气,还会把自己发脾气弄得更冠冕堂皇一点,比如咚咚提出不能达到的要求:找哥哥、找爸比。妈妈你不能满足我的要求对吧,我的小心灵再次受到了伤害,我要吃小布丁才能弥补。你通通都拒绝我的话,我要大发脾气咯。
可能有人会说:打一顿就好了。人这么小脾气这么大还得了,狠狠打一顿,看他下回还敢不敢。
本来孩子就是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闹的情绪,这个时候他们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得到“虽然愿望没有达成,但是妈妈还是爱我的”这样的明确信号。这个时候,如果父母简单粗暴地以暴制暴对孩子就是双重打击。而长此以往的话,会让孩子觉得从父母处得不到足够的爱,从而在家庭中丧失安全感。
我们不主张打孩子,也不能让孩子认为发脾气可以“要挟”大人。所以,当孩子情绪平稳以后,我会跟孩子好好说:妈妈不喜欢你发脾气和扔东西。看,刚才发脾气弄乱的玩具,现在需要咚咚把它们捡起来,整理好。
如果孩子还有一点点抗拒,我会蹲下去一边慢慢捡一边说:我们一起来哦。
当父母愿意和孩子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孩子很少会拒绝的。
坚持这么做,孩子会知道,无理取闹不能使要求得到满足,发脾气弄乱的玩具最后还得自己整理。孩子渐渐会形成对待每件事情的自己心里的底线。
怎么破?当我们不得不拒绝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拒绝得温和一点,转移注意力仍不失为一个极好的方法,同时,提供更多的选择,对满足要求和缓解情绪都会很有帮助。
3、模仿、高估自己
哥哥给妈妈倒了一杯水,妈妈谢谢哥哥还夸奖了他几句,最后哥哥拿回杯子的时候,妈妈还亲了他一口。
咚咚旁观这一幕后,也屁颠屁颠地跑去餐厅,踮起脚尖取了一个杯子,倒一杯水,小心翼翼地捧起它走向妈妈……
妈妈无意间回头才发现2岁的孩子正端着一杯水走过来,而咚咚看见妈妈回头,心情一激动,小手一松,杯子落地,咔嚓……
目睹熊孩子的破坏行为,妈妈此刻的心情,和那满地的玻璃渣子一样凌乱。因为此刻,妈妈并不需要水,也不了解咚咚的好意,只看到地板一遍狼藉,而且咚咚有可能会被碎玻璃伤到……
妈妈此刻如果火山爆发、河东狮吼似乎也不难理解吧?只是,如果那样的话,孩子将受到怎样的打击?
妈妈如果能够深呼吸一二三,平复一下心情,先把孩子“救”出来,再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一定会庆幸刚才没有发脾气的。
孩子的有些“破坏行为”,只是简单的想要模仿一下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模仿失败,他心里已经很难过,如果再受到爸爸妈妈的苛责,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必将受到打击。
咚咚以为,哥哥可以做到的事情,他也可以。他高估了自己。
咚咚以为,哥哥帮妈妈倒一杯水,妈妈很开心,我也想让妈妈开心。结果好心办坏事。
小孩子天生爱模仿,这样的破坏其实算不上破坏,但是在当下,他造成了不好的结果,可能引起父母不好的情绪,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孩子,也是很考验父母呐。
孩子出于好心、出于爱,去做了一件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并且毫无意外地失误了、搞砸了,请父母不要一气之下打击孩子,不要说“你真笨,这么点事儿你都做不好!”这会让孩子更加沮丧,进而更想搞点破坏,以发泄内心的不满。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善意的微笑,然后告诉他:“咚咚想给妈妈送一杯水,妈妈好感动。但是咚咚的小手还太小,最好叫哥哥帮咚咚的忙,当咚咚长得跟哥哥一样大了,咚咚就能跟哥哥做得一样好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将一些符合他年龄能力的小事情交给孩子去做,比如让一两岁的孩子帮妈妈拿一双拖鞋、将自己用过的尿不湿扔进垃圾桶等等。孩子得到锻炼的同时,他会很有成就感,信心满满,心情愉悦。
怎么破?不打击、不发火,耐心地教给孩子完成小任务的正确方法,同时告诉他哪些事情他可以做,哪些事情他最好请求帮助。
4、吸引注意
铮铮两三岁的时候,有一次搞破坏的经历,我至今印象深刻。
我在书房电脑前工作的时候,铮铮在书房和客厅之间来回穿梭,自娱自乐。
直到我打印一份文件,打印机的嘶嘶声把他完全吸引住了。当时他手里正拿着一把薄钢尺,好奇地围着打印机打转,不时拿钢尺在打印机四周这儿戳戳,那儿戳戳。
鉴于铮铮“干坏事”的机率比较低,他在我这儿的信用度比较高,所以我仍然忙着自己的事情,没有对他提高警惕,加强防备。
不知道过了多久,只听铮铮说了句:“妈妈,你不要收拾我哦。”
我竟然没有在意,虽然觉得小家伙说这句话有点儿莫名其妙。
然后铮铮又说:“妈妈,你不要收拾我哦!”他加重了语气,并且我听到了敲打的声音。我这才扭着去看他,只见他拿着钢尺正准备往打印机里面戳。刚才钢尺敲打打印机外壳的声音,分明是他故意弄出来想让我听他讲话的。
他想干坏事(往打印机里面戳),也知道那会对打印机不利,所以他提前“报备”:妈妈,你别收拾我。
显见得,他不是真的想要搞破坏,就是想要我注意他嘛。显然,这是一个撒娇的行为。
和孩子撒娇地说:“妈妈,我好无聊,快来陪陪我嘛。”没什么两样。
这时,我也意识到,忙于工作,我有两个小时没有陪他玩了。
我暂停手上的事情,装作很害怕他搞破坏的样子,急急地冲过去,抓住“小黑手”,顺势搂住小身子,同时去挠他痒痒:“小坏蛋,我就收拾你。”
我们一起叽叽咕咕地笑作一团。
怎么破?孩子有时候搞破坏,仅仅是希望将父母的视线吸引到他身上去而已。只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孩子并不是真的非搞破坏不可。
搞懂了孩子搞破坏的因由缘起和心路历程,我们明白,“破坏王”不等于“坏小孩”。就算孩子爱搞破坏,也不要轻易给孩子贴“坏小孩”的标签,而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具体来说,优秀的父母,应该注重以下两点:
一、关注孩子,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
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的父母,能及时清楚地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从而更易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当孩子通过负面行为发泄情绪的时候,父母会找到恰当的方法安抚孩子。同时,孩子也能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里占据重要位置,知道自己是被重视、被宠爱着的,从而内心平和,不会随便搞破坏。
二、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游戏、互动
虽然父母会觉得孩子的游戏很无聊,尤其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但是孩子非常渴望父母参与他们的游戏,他们想通过共同游戏分享自己的快乐,同时也得到被重视的感觉。当我们投入到和孩子的互动之中,不仅可以体会到亲子时光的甜蜜快乐,还能促进我们彼此的了解。最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会让孩子感到非常满足。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零破坏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降低孩子发脾气的频率和搞破坏的力度,还是有章可循的,那便是:关注孩子、陪伴孩子、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