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听了小蝌蚪的故事,便对这个小生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直嚷嚷着要养几只小蝌蚪。
答应儿子之后,我们去了三趟潦河,终于听到了几声蛙叫。第二天,我们便带上虾笼,装上碎馍块,去逮小蝌蚪。
那天,风刮得河边的杨树一个劲地拍巴掌,好像坐进了人民大会堂……
五颜六色的花开得密密杂杂,一簇簇,一片片,紫色的野豌豆花、白色的荠菜花、黄色的蒲公英……
把虾笼放进河水中,我们便在河边采小花,一会儿工夫,儿子就采了一大把。
不知不觉中,已过去了两个钟头,把虾笼拉上来看时,除了一些水草和螺壳, 小蝌蚪的影子也没看见。
儿子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蹲在地上。
我们决定整个晚上把虾笼放在河中,就不信逮不到小蝌蚪。
第二天早上6:00,爱人和女儿在呼呼冷风中开车前去,但还是失望而归。
我们有点彻底死心了,这年头,怎么连个蝌蚪的影子都见不着呢。
今天午饭后,爱人兴冲冲的从外边回来:“终于打听出能逮到小蝌蚪的地方啦!”
忙完事,已经5:30了,爱人开车带着我们前往李营后面的池塘。
池塘里满是莲藕的残枝败叫,水色发暗,没有河水清亮。刚靠近池塘,爱人就指着池塘中央:“瞧,那泛着水纹儿的,就是小蝌蚪!”
爱人把虾笼放进池塘中,不到5分钟时间,他便要收虾笼,我刚想阻拦,只听爱人说:“有了,有了!”
这次,逮了4只小蝌蚪,儿子嫌少,于是又把虾笼放进池塘中。
两分钟左右,拉上来虾笼,又逮了三只。爱人说:“可以了,咱们先养着它们,等到长出4条腿的时候,我们再把它们送回池塘中。”
刚开始,儿子头摇得像个波浪鼓:“不行,不行……我要养着他们。”
“池塘才是小蝌蚪的家呀,它们只是先上我家住一段。你是想让它们呱呱呱的在我家乱叫乱跳吗?”我笑着说。
“今年,我们把它们放回这里,明年我们还来这里逮小蝌蚪。”爱人说的很肯定。
这一下,儿子不再坚持了。我们把小蝌蚪装进瓶子,打道回府。
终于在池塘里逮到了小蝌蚪,了却了儿子的一桩心愿。
看来,不管做什么,只要方向对了,就能把事情办好。
接下来,就由儿子来观察,我来记录小蝌蚪的生长情况。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
春天是专门用来观察的时节。
要关心知识的不断发展,使知识“流通起来”,不停留在脑子里成为僵死的负担。
这个春天,我们为儿子种下了土豆、甘蔗苗、向日葵。让儿子在自己的观察和劳动中,体会生命的萌发、生长过程。
儿子通过养小蝌蚪,故事中的小蝌蚪便活在了他的记忆中。
再读到纸上的文字时,儿子就会想到他的小蝌蚪,多了一份真实感、亲切感。
我相信,这将是一份美好,深切的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