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我读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第6到10章。
这5章,我的收获主要有几个方面。
1.童年的经历影响我们的性格,但并非不可改变。
在第6章,蛤蟆先生回忆了自己的童年,他难过的发现,整个童年时代,自己都活在父亲的控制之下。
蛤蟆先生的父亲是个严厉,强势的人,他总是用非常严肃的态度对待蛤蟆。
这是蛤蟆先生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的形成原因。
蛤蟆先生为了适应父亲的强势,学会了顺从,讨好的行为方式。
他的哗众取宠,其实初衷也是为了讨好。
可以说,童年的不愉快经历,是蛤蟆先生糟糕现状的根本原因。
但是,在苍鹭医生的引导下,我们可以看到,蛤蟆先生一点点在转变,他治愈的过程,也是走出童年阴影的过程。
这几年,“原生家庭”是个很热的词,似乎,原生家庭足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的确,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并非不可改变。
如果我们已经察觉了自己的性格问题,就应该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把原生家庭当作借口。
2.适当地表达愤怒,是一种自我保护。
在第七章,蛤蟆先生又有了新的问题,他发现自己似乎不会愤怒。
生气的似乎总是别人,而蛤蟆先生即使心情不好,面对朋友的愤怒,他还是习惯于认错,安抚,这是导致他患病的直接原因。
而苍鹭医生也告诉他,父母型人格的人不会患抑郁症,因为他们习惯于指责别人,不会惩罚自己。
3.学会拒绝别人,是取悦自己的开始。
在第八章,獾的来访成了蛤蟆先生的新烦恼。
獾想要取代蛤蟆先生的校董地位。
蛤蟆先生喜欢校董这份工作,他不想把位置让给獾,但是多年习惯又让他不知道怎么拒绝獾,这让蛤蟆先生非常烦恼。
我们自己也会有类似的经历。
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结果让自己陷入烦恼之中。学会对不合理要求说“不”,是我们取悦自己的第一步。
4.我们决定不了别人的态度,但是可以决定自己的方式。
在第九章,蛤蟆先生和苍鹭医生说了自己的麻烦。
苍鹭医生用了个词“密谋”,他认为,有时候,当别人让我们不开心时,很多时候,我们会配合对方。
的确如此,我们决定不了别人的态度,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做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