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6Eva
自大学以来,心爱的书大多是无意间遇到的,一个恰好的时间,从一篇文章里看到了一个书名,或是几次的匆匆一瞥后终于留意,便开始探索,从此爱不释手。《社会心理学》便是我这些投缘的珍爱书籍之一。
接下来,便把阅读过程中的心得感悟慢慢记录下来,与君共勉。
一.社会中的自我
1.预测行为
我们在预测自己的关系走向或命运时,往往会片面主观,经常犯错。就比如情侣关系走向,沉浸在恋爱中的人是极感性的,很多时候并不如他们的父母及室友更加了解境况——因此,恋爱中的人多参考一下父母或室友的建议,少走弯路,还是很有必要的。再者,便是命运,未来是你自己都无法预测的,书里告诉我们,当进行自我预测时,最好是思考过去在相似情境下的行为,即——要预测未来,应思考过去。所以,我们不能总是妄下论断,听听身边人的建议,思索过去的相似情景,理智面对,方为可取之策。
其次,我们在预测别人时,要比预测自己更准确。知人却不知己,这种现象很常见。比如,我们对一些坏事件的难过大多都很短暂,而对一些好消息的惊喜感大多也很短暂,并不是人们之前预测的那样会“跌入谷底”抑或是“喜悦之情久久不息”,这让我想起一个词——宠辱不惊。生活里,按部就班地做好手头的事情,该发生什么便会发生什么,无需过度沮丧,亦无需过度期待,水到自然渠成,人身心的自动调节能力便是我们最好的靠山。
2.直觉有时很重要
书里有句话,我很喜欢:“凝视我们心灵的海洋,我们在它的意识层面底下却什么也看不见。”人心灵的指引有时是强过理性的解释的(即一定要有个理由),我们在选择一个事物时,本能反应(第一印象)可能很准;但你若“凝视”不止,钻入逻辑分析,许多时候却适得其反。
3.“禁欲”“自控”
当我们高强度地学习或工作很久后,或者,在无精打采的状态下强迫自己劳动时,效率多半不高。书中讲,努力进行自我控制的人,随后在遇到无解的难题时会更快放弃,有意的自我控制会耗尽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所谓“自制自控”,使用后就会疲弱,休息后便可补充,练习后即可加强。这就像健身,劳逸结合地坚持锻炼=更强壮,这值得思考。
4.心理暗示
有两个重要概念——外部控制点与内部控制点,前者是一种宿命论,后者是一种自主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控制点,因人而异,但本书中的测验与研究表明,那些认为自己是内控的人很可能表现优秀,他们相信,努力、好习惯与自律可以产生不同的学习/工作结果,关系也会更好,心理也会更健康。
有“乐观解释风”的人亦是如此,他们也会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美国民权活动家杰西·杰克逊说过一段话,印象很深的是这一句——“我的内心拥有信念,我认为我一定能实现!”拥有这种乐观的信念,会驱动人成就事业。
5.行使控制权、决定权
研究表明,促进个人控制系统有利于身心健康与幸福感。当你有选择,或者你可以控制决定,你会是敏捷、灵动、少焦虑的。生活里,我们大可以自己找机会,创造情境——控制,决定,负责,选择。但与此同时,能选择的多了往往也会带来烦恼——你有很多选择,选一种便会容易后悔。因此,“个人控制系统”有利有弊,但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6.自我概念之可能的自我
书里提到自我概念由三部分组成:个人身份,社会身份,可能的自我。在做出一番思考后,我把自己想象中的第三部分写下来:勇敢的自我,坚决的自我,善良的自我,不要超重的自我,不要透支的自我。
7.自尊
在自尊这一部分,我至今也没有彻底弄清楚自己是属于低自尊?还是高自尊?还是真正自尊?感觉都各有一部分。低自尊是谦虚、孤独、焦虑的,高自尊是爱出风头、评头论足、夸大自我的,真正自尊是无需通过求成焦点或被批评激怒方能明确感到自我价值的,也是常常去保护暴力受害者的。
自尊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是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事实是,一味沉浸在漂亮、富有、受人欢迎、讨人喜欢……这些基础上建立自尊是虚幻的——真正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东西就在眼前啊:才能+人际关系。
另有“焦点效应”,在学习这个心理现象后,我惊喜地发现,再处于人群中便没有那么不自在了,也更加淡然。
8.自我服务偏见
大多数人都存在自我服务偏见,尤其是在面对责任、工作能力、品德教养、个人健康、摆脱偏见等方面。出于对自我形象的维持,你,我,有时会做出自利的思想与举动——一方面,这是人之常情,尝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另一方面,我们也尽量地常记起这几个字,尽量地做到通情达理,彼此也少些争执,多些理解。
9.虚幻的乐观
“盲目的乐观如同傲慢一样,是失败的先兆。”我们在乐观地进行思维活动的同时,也应加入一点现实的思考,这便是“防御性悲观主义”,它是很有必要的,虽会带来些许焦虑,但会促使我们做好防御,及时应对。乐观与悲观,二者缺一不可。
生活中,人们对自己优越的方面有一种虚假独特性心理,认为成就与优点是专属自己,对消极欠缺则有一种虚假普遍性心理,觉得别人也同自己一样。我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别人。这样的心理也算无可厚非,但客观对待是必须要有的。
10.自我监控,自我展示
书里,把高自我监控比作“行骗专家”,把低自我监控比作“榆木疙瘩”真是再贴切不过了。我想,多数人大概是高自我监控类型的吧,毕竟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各种的身不由己,逼得人们纷纷戴上不同的面具,演出不同的姿态,这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个人形象,但也很累,也会存在各种虚伪,我们能做到的,一是时刻存1份疑,你看到的他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他。再便是高自我监控——本心。我们在监控外在展示以融入群体的同时,也应时刻自我监控本心,既不过分自我美化,亦不过分妄自菲薄,想要立足社会独立自主,最重要的便是——才能。一个人有能力,人们自然都来依附你。
(本章节已读完,收获颇丰。静下心来深入地了解自己,与自己对话,这是前所未有的经历与体验。在对社会中的自我有过一番认识后,也于不知不觉间理解了他人,理解了对待问题的处理方式。接下来,我想训练几个可能适合自己的思维,尝试一下控制与决策,在生活实践里感知本书传授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