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都会几首唐诗。唐诗是引导世界认识中国的方式之一。我们自豪,我们骄傲。但在我们引以为傲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那些书写脍炙人口诗人们,当年经历着怎样的经历吗?
李白“安史之乱”后,六十一岁去世。杜甫“房党事件”后,五十八岁病死在洞庭湖的一条船上。唯有诗佛王维,算是有一个不错的归处:辋川。这样想来,诗人,实在不适合朝堂,而更应生于山川、田野、淸渠中。
余先生在《中国文化课》里,用“惊慌失措、狼狈不堪”形容他们当时的所遇。用词毫不夸张,读来让人好生心疼。也唯有心疼了。
余先生说,在巨大的政治乱局中,最痛苦的是百姓,最狼狈的是诗人。
确实如此。因为诗人太敏感了。当他人看花落不过是花落时,他们看到的是衰败、是悲伤。当百姓经历着国破家亡悲伤时,他们要么有盲目的自信,以为自己可救世。要么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生不为国,生而何用!
真是:自古英雄多磨难,皆因磨难成英雄。顺境岂生男儿志,男儿有志过乱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