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挺多的。写这篇文章首先的感触来自于秋叶大叔,他引用了知乎上的一段话:
如果一个人沉溺于做容易获得高成就感的小事,长线来看很容易人生作废。
举例来说,一年读100本书而且做读书笔记,但这样并不能让你成为知识网红,因为能够完成这个阅读量,说明这100本书基本上都在你能力所及的舒适区内,只不过是通过学习获得安全感罢了。真正让人成长的书,可能一个月都看不完一本。
吴军老师在《态度》一书中收录了他写给女儿的一封关于金钱观的信,在里面提到要掌握挣钱的本领。
能挣到大钱的关键在于要捡西瓜,不要捡芝麻,一个西瓜的重量抵得上200万粒芝麻。因此,做一万件小事,时间花得不少,效果未必抵得上一件大事。
这段话也给我很大警醒。在工作中,我也经常是沉浸在各种琐事中不可自拔,单独看每一件事都有意义,不可能没有意义,每件事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跳出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看,那些事情做与不做可能效果差别不大,我管还是授权他人去管最终也差别不大,那么这些事就都是芝麻。
为何不去捡西瓜呢?也并不是我就看不清什么才是西瓜,很多时候也想清楚了怎样的事情是西瓜,比如构建一个培训体系,开发一套课程等,但西瓜太重太大,有时候会觉得无从下手、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有芝麻在旁边诱惑时,很容易就先忙着去捡芝麻了。
在休产假期间,拉开一段距离,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要捡起西瓜,舍我其谁,指望不了别人,得自己去啃硬骨头。要尽可能地舍弃芝麻,因为他人可能比我更擅长捡芝麻,会捡得更好,而且芝麻捡多了时间精力必然被分散。所以,要聚焦,最好在自己的脑海里深深地印上两个大字“西瓜”,每天起床后思考这一天吞掉什么青蛙时,第一个青蛙最好就是要捡的西瓜的一部分。每天每天,都想着今天从哪里入口吃一块西瓜,这样累积起来,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如果每天都是成就感满满地学习,说明你给你自己,没有施加压力,对自己要求太低,始终在舒适区里呆着,却用各种进步姿态麻痹自己。
我倒不反对一个人选择不进步,我只是指出很多人所谓的进步,其实比原地踏步好不了多少。
一针见血,被他这段话戳得凉嗖嗖的。平时,经常忙得跟个陀螺似的,大部分情况下其实就像这段话说的一样,有点自我麻痹,是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打转转。
与此类似,连岳的一个高三读者的来信,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我一听见别人说我很努力我心里反而更难受了,其实我只是看起来在做无用功,我又改变不了这个惰性习惯,比如考完试就一下子放松,根本不看错题这种微小的习惯,还有我喜欢抄写一些做错了的,而习惯不去思考。
连岳在回复中总结他的问题:
你最大的问题,你已经找到了,宁愿抄写错题,也不去思考纠正,把自己搞得很累,不过都是无用功。除了自己,你成功地骗过了他人,你的父母和朋友,都不忍心责备这么勤奋的你,反而安慰你,言下之意就是:这么笨的孩子,他尽力了,那就算了吧。但你又讨厌成功的骗局,你希望有个人说,混蛋,别想骗我,你一点都没尽力,你能做得更好,你并不是你伪装出来的笨蛋。
在评论区里引起一片共鸣,很多人都有这种“我只是看起来很忙很努力,但实际上我知道自己并没有用心,没有下苦功夫攻破关键难题”。想到工作,我的忐忑和心虚也是类似的,看似忙碌、尽职尽责、也经常会有些小的创新,但我自己知道,从“愿景~目标~道路”来说,我勾勒得并不细致,落实到行动上的更是有限,所以才影响力有限。
捡芝麻容易捡西瓜难,以后遇到一地芝麻,要使劲儿抑制一下自己想捡的冲动,然后嘴里默念“我爱西瓜、我爱西瓜、我爱西瓜”,然后奔向自己的西瓜,哪怕每天只是啃下一小小口也好。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