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莲
水面上的鸭子,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潜在水里的脚掌一刻都不曾停下来。
—— 题记
从我学会思考的时候开始,那大概是六岁的时候了吧,就一直在“考考考,分分分”的圈子里挣扎。我不懂那些是否重要,但我却不得不去迎合老师的神色,父母的要求去被迫的在学堂中呆板的读书,12年光阴,大部分我都投入在了学校、教室、书桌中。
犹记得同龄的孩子对家长诉说自己考的差也是因为老师上课并非整堂课都讲课本知识,更多的穿插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他们认为那和教学无关。但他们却不懂我是有多么喜欢那样子的教学,抛开课本不说,我懂得自己需要摄入的营养更多的应该是一些外来物。而不是那些死死的藏着掖着的课本知识。
现在虽然跳出了私立的包围圈,却依旧被困在体制的囚笼里。我有时候会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那么多的大学生失业呢?我想这已经不是单方面的原因了,更多的是个人、社会、企业各个方面的原因。死读书,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那些纯粹理论性的东西。貌似脱离了实践,确实没有多大的用处。企业需要的是灵活的人才,而不是那些死板较真的人。院长论坛上,曾经听一个院长说他希望我们的学生在走出大学,步入社会的时候,可以忘记那些生硬的课本知识,接受社会的洗礼。在实践中去磨练。
而我们学生,我觉得应该树立这样的观点,应试教育在目前看来是最好的一种当时,即使充满了弊端,但因为找不到好的代替,所以它是现存的最好的教育体制。我们可以抱怨,但不能去做无谓的反抗。能做的是尽量用最少的时间去应付这样的一个制度。当然不排除那些智商较高,头脑灵活的人在学好为应付考试而学的知识之外,又能把自己想做的事都做好。就比如坚持看书,写自己的感受。为了将来谋划,做准备,有意的去学好计算机和英语。分析形式,保持头脑清醒。身处大学的人都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那些一般般的本科院校,几乎在平时,图书馆人都是较少的,只是在考试即将进行的前两周,才需要拼命抢占位置。我想企业需要的肯定不是这样的人才。症结就在此,而分析原因,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大堆的原因。
所以看过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的人都应该知道,主人公虽然会这种无效的教育体制很反感,但他还是拿到了作为优秀学生该有的成绩,但其他方面也是很优秀,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才,才能推进社会的不断进步。
而我,随着大一的即将结束,渐渐的不在迷茫,人其实很简单,只要让自己忙起来就不会瞎想,不会是胡乱猜疑,质疑自己。给自己一个目标,在平时就做好积累。其间坚持看书,坚持锻炼,坚持出去走走,旅游也好,看电影也罢,只要是出去就都会有收获。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定律,套路,很多工具书上都会涉及那些方法论,可能只能作为参考而无法复制,但一定不要忽略它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