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干部会上,全体干部一起诵读了《学记》。相对于《师说》,朗读《学记》有点儿难度,在领读员——校长成长学校的成员和秘书处成员的带领下,我们完整地诵读了一遍。实话实说,读下来不易,理解更难。很多地方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大体上的意思似乎知道,但表述不了,能“意会”而无法“言传”。校长曾多次建议我们,认真学一学《学记》,很惭愧,我只是找出来,借助译文通读了一遍。如果我还是孩子,我会说“我学会了”,但作为老师我知道,其实,我“没学会”。所以,从今天起认认真真学习《学记》,每日一学一记,争取一悟一得。
《学记》,是论“学”之记,它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约写作于战国晚期,被收录于《礼记》中,作为儒家经典,千百年来为人所传诵,而《学记》中所表达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在中国人一代继一代的传道授业中潜移默化。
《学记》文字简练,论理明白,多用譬喻,循循善诱。其中所阐发的道理,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学相长”,以及尊师重教,治学应务本的思想,至今仍可为典训。
本书注译为潜苗金先生,感谢潜先生和浙江古籍出版社,感谢校长的督促。
笔记(一)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比由学乎!
译文:思想符合法则,又能求贤自辅,(这种人)足以小有声誉而不足以感动民众;能亲近贤能之人,又能体察疏远之臣,(这种人)能感动民众,却不能改变民心。(所以)君子要想感化民心,改变风俗,就一定要从教育做起!
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无法改变他人,唯有教育,能使人潜移默化地发生质的改变。所以说,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但现在有很多人,把教育窄化为“课堂上教知识”和“说教”,使得“被教育的人”时不时生出一丝丝“反感”。那就说明,这样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学《学记》,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