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
我老是涌起生命的无意义感,想不如死了算;可又怕死;可又觉得死亡也挺好的,可以逃开活着时的无意义感。因此纠结低落难受,请问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调理?
答:
生命的意义是每个人自己赋予的,死亡的意义也是每个人赋予的。
如果我们觉得活的没意义,可能会想,死亡后是不是有意义,所以就想着死亡。或者,我们只是把死亡当作活着无意义的一种逃避。
但我们不确定死亡后到底有没有意义,所以,对于活着和死亡两头纠结难受。
生命(活着)、死亡,到底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才能过好这活着的每一个日子,才能正确面对死亡?
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
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头脑中,被生命到底有何意义、生命毫无意义等念头萦绕时,我们便会觉得生命毫无意义。
好像所有的意义都是虚幻不真实的,都是不牢固的,都是可以被推翻的。因为,生命的意义没有标准答案,在这个问题上好似没有真理。
生命的意义完全是个人化的,个人所赋予的。这世上有70亿人,大概就有70亿种生命的意义。
唯有活在当下,活在感受与连结中,生命才能感受到意义。
生命的意义一定是感受到的,而不是想出来的。想出来的都是头脑的,都不是真实的。
如何活在当下?就是时时刻刻、完完全全地,沉浸在正在做的事情,和当下的感受上。
比如,自己正在干什么、想什么、说什么、身心起了怎样的觉受,等,完全关注在这些上面。
吃饭时一心品尝饭菜,走路时一心走路,看书时一心看书,跟人聊天时一心聊天,哪里疼痛时用心体验疼痛,心情低落或哀伤时专心体验低落或哀伤……
当我们用心体验时,我们只有一个行为,只是一个存在,一个发生,一个过程。在这当中,没有了主体,没有了客体,只是一个存在和连续的发生。
这个时候,头脑中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是钻不进来的,不会发生作用的。
当我们完全活在当下时,我们是不会思考生命的意义的。
当我们的心识跑了,头脑做主时,才会思考生命的意义。
而当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时,我们就离开了最真实的当下——体验和感受。
而一旦跑到头脑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它常常就将我们带到了虚幻不实。
活在当下,就是连结。你和你正在体验的事物连结在一起,不分彼此,不分物我,没有间隙。
吃饭时完全和饭菜连结在一起,走路时用身体和道路连结在一起,看书时和书里的内容连结在一起,悲伤时和悲伤在一起,完完全全地感受、体验、经验,就是和它连结在一起。
你会真切彻底地感受到,没有你、我、中间物,或正在做的事,这三者完全是一个整体,从来不能分离存在,永远也不会分离存在,它们就是一个整体。
在这当中,当然也没有评判,只是体验。
评判是说这好或坏,比如,我们的习惯中说,悲伤是不好的,贫穷是不好的,单身是不好的,离婚是不好的,学习成绩低是不好的……等等。
评判全是头脑的东西。它们是文化、思想、习惯、习俗,是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但不是真理。
宇宙没有规定或呈现的东西,都不是真理。
当我们有评判,我们就去到了头脑,这些虚幻不实就会让我们痛苦。
当我们没有评判时,我们的体验就是中性的,只是体验本身。这才是宇宙的真理。
我们要尽量看到自己头脑的评判,看到自己时常不经意就滑到了评判中,滑到了头脑中,滑到了各种虚幻不实的想法和观念中。
然后把自己拽到感觉与体验中。一个觉知就会把我们带到感受和体验中。
慢慢地,我们就会较容易做到去评判化,也就是到达中性。那就是:生命中一切事情的发生,它既不好也不坏,它就是个发生。
当你认为一切事情的发生是中性时,你起码会平和,不喜不忧也不惧。如果你认为一切的发生都是好事情,那你就会快乐。如果你认为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坏结果,那自然会痛苦。
我们起码把事情看成中性。
关于死亡。
如果你不认为死亡是坏事情,那自然不会惧怕死亡。
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从没死过,怎么知道死亡是坏事、是可怕的呢?
死亡只是一个发生,也许是回归,也许是重新转变、股胎转世。否则,那些婴儿的生命和心识从哪里来的呢?他们怎么能无中生有呢?一定是有什么东西转变而来的。
死亡有那么可怕吗?死亡说不定是一件非常美好、且令人向往的事情呢。死亡是生命的最高形式与阶段,是生命的进阶。
活着是体验,活着的每一天也在变化。死亡也是体验与变化。活着、死亡,都是感受,都是发生,都很美好。要说意义,这就是生和死的意义。
生不可痛,死不可惧。不用逃离活着,也不用抗拒或期待死亡。好好地活,认真地活在当下,自然地活着,听从天命地活着。安然地活,安详地死。岁月无声,花开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