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许多时候,我们讨厌某个人,并不是因为ta的身上真的具有某些我们难以忍受的缺点,而是我们先有了讨厌ta的目的,然后根据这个目的去寻找各式各样的理由,以便于强化目的和说服自己。我曾经非常讨厌吃面条,因为光秃秃的面条让我觉得难以下咽,即使那里边放了荷包蛋、肉丝和我喜欢的蔬菜。每当迫不得已吃面条的日子,我总是慢吞吞的挑着碗里的菜吃,再喝上几口汤,剩下一大碗干巴巴的面条子。看完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的《被讨厌的勇气》中阿德勒的“目的论”一说后,我尝试着告诉自己:我喜欢吃面条。渐渐的,我发现面条并不是那么难吃,而我也能和着菜吃下一大碗了。
《被讨厌的勇气》以哲人和青年对话的形式介绍了阿德勒的心理学说,并告诉我们过去虽不可改变,但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自己。
受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人生是一条直线,过去会影响现在和未来。我们目前的不幸是因为过去心灵所受的创伤。。而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却提出: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我们的现在与过去无关。“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因为站在现实性角度而言,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的你,决定自己人生的也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在古希腊语中,“善”和“恶”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是指“有好处”和“无好处”。我们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有意或无意的选择了“不幸”,并不是因为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不幸”对我们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仅存在着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自己的主观营造。最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