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身边总会有这样一群人:
读书时,当我们还在咬文爵字,感叹无法理解作者讲了什么,他们不仅阅读完,而且还能输出一篇读书笔记,贴在班级墙上供同学们浏览;
当我们还在学习如何做加减乘除,他们已经会做解方程了;
工作后,大家一起入职,才过几年,当我们还在摸爬滚打时,他们不仅已完成本行业职场跃迁,而且完美跨界到另一个行业,最气人的是,干的不错!
「他们」,我们通常定义为「学霸」。
人脑思考是依靠大脑前额叶皮层。大脑前额叶皮层伴随人类进化发展而来,也才几万年历史,从大脑的生理结构来说,人类智商都是一样的,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为什么学霸的表现异于常人呢?
《刻意练习》这本书中反复强调1万小时训练的目的是建立并强化事物的心理表征。普通人跟学霸对事物的心理表征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是一张很经典的图。
同样一组信息,在普通人脑中只是一堆零散无意义,堆砌在一起的碎片信息,但在学霸脑中呈现为一个具有某种意义,逻辑关系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我们常说的概念:组块。
一、组块
在认知科学中,组块(chunk)是信息在大脑中的处理和存储单位,是将一堆信息基于某种意义,逻辑关系整合封装成的信息块。组块化就是信息不断封装,组合的过程,以减少大脑中的信息冗余,节省认知空间,提高信息处理效率。
每一次学习过程,也是大脑不断进行组块识别,封装过程。
那么大脑是怎么运用组块呢?
大脑的信息处理集中在工作记忆中完成,工作记忆位于大脑的前额皮质,近20年来的认知科学实验表明,工作记忆的容量只有4个组块(Cowan,2001),长期记忆容量是无限大的。
参考上面的工作记忆工作类比图,我们想象工作记忆中有只小章鱼,它有4个触角,负责组块在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之间的调度工作。当大脑是接收信息时,每次只能处理4个组块,处理加工完后,章鱼就会把处理后的信息封装为一个组块并塞进长期记忆中,当大脑需要思考时,小章鱼一次只能从长期记忆抓取4个组块到工作记忆中进行处理。所以,当我们阅读一些并不熟悉的信息时,会发现我们的阅读速度很慢,因为信息中每个概念对我们来说,都是是个组块,大脑无法一次处理完。
工作记忆只限定了组块的数量,但没限定组块的容量。对大脑而言,一个概念,一段文字,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组块。学霸为什么会处理更复杂的信息,因为他们一次处理的组块信息量非常大。
组块才是学霸们在用的知识炼金术。
二、 组块化的方法
组块化是一种信息处理方式,通过构建一套规则,将信息按照规则进行分类组合、重构和压缩的过程。可以将组块化理解为拼图,碎片化的信息就像一块块图块,图块拼接完成后的图像就是组块。
组块化有两种方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在面对大量信息处理时,大脑最习惯使用的方式是寻找规则,创建一种联系和规则,帮助大脑能够理解这些信息。即使规则是毫无逻辑,但重点是让大脑能懂就行。这种方式就是自下而上。
01 分类
寻找信息的内在联系,合并同类信息,形成信息组块
02 命名
对信息组块命名,并与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
03 强化
以名称代替信息组块参与思考,以强化联系
另外一种方式直接从问题出发,通过观测角度为相关知识提供意义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