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历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直接的内容。更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凭借。
那么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应该怎样落实呢?我们认为,这一任务的落实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认识到位
认识是行为的先导。要在古诗文的教学中真正立德树人,首先要求教师认识上要到位。即要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要进行古诗文的阅读教学。我校语文教研组,以《古代经典作品的探究学习指导研究》的课题研究为依托,先讨论解决了这一问题:进行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因为中考要考,也不是为了追求把古诗文的知识系统地传给学生,更不是要求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特殊的表达形式。而是想以古诗文为凭借,让学生在古诗文的诵读、理解、探究中体会、感悟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散发的人性之光和传递出的精神内蕴,学习领悟我们的古圣先贤们远大的抱负、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在古诗文所蕴含的优秀文化的滋养下立德成人。一切考试、学习的终极目标就在于此。
教师们达成共识之后,自然会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实于教学实际之中。
二、文本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但语文教学不像政治、历史学科那样以知识的获取为主要目的,而是讲究品味、涵泳、体验,追求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
但古诗文因其语言的特殊性,对学生而言存在着解读上的障碍。语文教师有义务先解读文本,先弄明白文本里可以探究出哪些可以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的因素。
比如,解读《观沧海》,我们的重点是抓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灿,若出其里”解读出曹操堪比大海的胸怀,从而引导学生走出小我,走向大我。如果教师不明白这一点,《观沧海》这首诗的树人功能就难以落实。
因此,在进行古诗文教学前,教师要对文本的人文价值进行分析,即弄清楚,这一文本可以立啥德,树啥人。
三、方法实践
教学古诗文不在于一字一句的讲解,而是把诵读、理解、感悟等学习行为转化为探究的手段,整合于探究学习之中。
比如学习《论语》十二章,在引导学生会读懂大意后,我们认为可以进行这样的探究:
(一)、走近君子:跟课文学做人
1.寻读课文中关于做人、修养的语句
2.逐一理解,思考文中对“君子”的特征。
3.思考讨论,按照课文的观点,我们怎样做才可能做一名君子?
(二)、做个君子:跟课文学学习
1.整合阅读:把文中你认为谈学习的语句摘抄,阅读。
2.思考讨论:文中说的关于学习的观点,你觉得最有用的一点是?为啥?
3.拓展延伸:
古之君子,皆是乐学之人。你觉得怎样去学,才能让自己更君子?
按照这样的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具化为古诗文中的内容,作为探究教学的目标,课堂上指导探究的路径、点拨探究方法、评价探究结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一直在教学追求中。
当然在上述过程中,教师的范读、点拨可以相机插入。也就是说,我们语文教师在研读文本时即使发现了探究的人文目标,也不可以以说教的形式直接交给学生。而是要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和那个人文目标在文字里相遇、相处,让学生具有真切的学习体验。
四、行动延伸
行动延伸,即师生的行动不局限于古诗文经典的阅读课堂。
也就是说教师既要着眼于课前的探究设计和课堂上探究调控、评价,还要给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探究的引导。
比如进行《陋室铭》的仿写,进行《石壕吏》课本剧的创编和排演,进行《有朋自远方来》、《诚信为本》、《和为贵》等主题的综合性学习的准备和实践。
再比如:把读和写打通,在学习过《岳阳楼记》后,让学生写写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的认识。
还可以引导学生课外读《论语》,多背点唐诗宋词。还可以举行相关的演讲、诵读、手抄报的比赛。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和古诗文相处,并从中获得人文素养的滋养,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也会大增。
这样做,既打通了课堂内外,又实现了立德树人就与古诗文的教学真正对接,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生精神世界的真正融合。
总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校的探索还刚刚起步。其中不当之处,欢迎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