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部小说被翻拍成影视剧的时候,总是会招来很多的议论,特别是这本小说有很大的读者群的话,所带来的议论也会更激烈。拍摄方所选出来的角色,永远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总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有的人觉得这个人很适合演这个角色,他就是我心中的某某某;也会有人觉得,他的气质根本就不符,跟我心里的某某某相去甚远。
为什么同一部小说,同样的故事,同样的角色,在每个人的心里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这本书探讨了个人经验对阅读的影响,作者彼得·门德尔桑德是世界顶尖的装帧设计师,他利用自己的特长,用图片和线条形态的变化,为我们打开了另外一种阅读的姿势。
《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设计感的作品,高逼格的封面设计让人不明觉厉,线条、图形、形状的丰富运用也带给人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彼得·门德尔桑德从一个我们平时未曾注意过的独特角度引发了人们对阅读这件事的思考。
当你读完一本小说的时候,你对人物故事已经烂熟于心,可你能描绘出那个你熟悉的角色吗?
哪怕作者已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细到嘴巴什么样,鼻子什么样,眉毛什么样,耳朵什么样,头发什么样,文字的描绘始终不是图像,读者根据作者的描绘,在脑海中浮现出的样子,也是每个人各不相同,因为每一个人阅读的时候都是基于自己过往经验中对这种描述的记忆。
金庸小说里的小龙女是我们都熟悉的角色,清冷绝世。在没有影视剧拍出来之前,可能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心中想象的小龙女形象,她是什么样的眉毛,什么样的嘴巴,什么样的发型,大概每个人说出来都会有差别。
当准备拍影视剧的时候,粉丝们会激烈讨论,谁最适合演小龙女,谁最像,甚至还会有投票,谁是你心中的小龙女。
等到拍出来一看,这个角色的形象就被固定下来了。有的人觉得李若彤版最冷,有的人觉得刘亦菲版最仙,不管哪一个 版本,当你想起小龙女的时候,总难免被这几个形象所影响,你心里的小龙女也会被固化。
即使没有影视剧形象的影响,在开拍之前,在阅读过程中,你在想象小龙女的时候,就已经受到自己过往经验的影响,把你心中的想象与现实中的人结合一起了。
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已经把自己过往的经验与文本描述结合起来了,你觉得根据作者的描述她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也是基于你过往对生活的记忆,最终你看到的小龙女,就是你过往记忆的综合体。
一个故事最终呈现在每个人面前的样子,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结果。作者写完一本书的时候,他对这本书的贡献就已经完结了。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才是创造这本书的开始,它最终呈现在每个人脑海中的样子,是由读者的想象来完成的。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什么样的眉毛是“似蹙非蹙”,什么样的眼睛是“似喜非喜”,这都要依靠读者自行去想象。
而这正是文本阅读的魅力所在,你和作者共同创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你有无限的空间去想象。
反而当陈晓旭版的林黛玉出现的时候,你心里的形象就被她的形象所覆盖了,以后当你想起林黛玉,总会想起陈晓旭。这就是影视剧与文本的不同,影视剧是把形象具体呈现出来,而阅读是把形象无限展开。
当我们回忆一本小说讲了什么,记住的往往不是某个具体的篇章和文字,而是主角所经历的一连串的故事,就像在我们脑海中放了一部电影,演完了他的一生,也演出了我们的记忆。
周国平说,写作是为了安顿自己。读书也是安顿自己,把脑海中的记忆与故事中的人物重复,记忆也就活了起来,过去多经历的一切,似乎也都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