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姜文是一个很奇怪的导演,他既不属于哪一代导演,也不算正儿八经学导演出身,用姜文自己的话说是一个业余导演。但就是这样一个“业余导演”每次拍完电影都能成为舆论的焦点。 前几天姜文导演的北洋三部曲最后一部《邪不压正》上映了,同样是惹来了巨大的争议,叫好的和骂街的形成了两大帮派。其实这应该正合姜文的心意,他向来喜欢让观众在争论当中去揣度他的心思。你要问他为什么,他会告诉你就是因为好玩儿。
《邪不压正》确实很好玩儿,首映的那天去的早了会,电影院就已经人满为患了,连自助取票机前都排起了长队。观影过程中,从头笑到尾倒不至于,但是笑点确实很密集,当然也有很多人get不到姜文的笑点,这都属于正常现象。记得很清楚,电影精彩的部分大家竟然不自觉的鼓掌,这还是我第一次在影院看到一群人为了一个电影鼓掌。当然,电影结束的时候,有一个大妈还是对他的老头抱怨,“这拍的都是什么,简直胡编乱造!” 所以我分析姜文导演虽然这么大岁数了,却越活越年轻了,思维频率竟然和年轻人同步。
《邪不压正》出了之后,各路影评人开始了自我分析,三度创作,当然这也属于电影的一个环节,同样为电影添加了很多不同的解说版本。但是看了矮大紧和姜文的访谈就能知道,其实姜文并没有像影评人想象的那样有多么复杂的表达。用姜文的话说,就是很简单,我想让我的两个儿子看懂。姜文的两个儿子,一个十二岁,一个十岁,所以《邪不压正》真的没有什么高深难懂的东西,把一切有理解难度的都删减了。为了这俩儿子,姜文还去参演了《星球大战》。
其实我们看姜文电影,为什么不懂,在于我们一直以来的观影习惯,我们习惯了电影要讲一个故事,要传达一种思想,刚好碰上了姜文这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导演,他偏偏不好好讲故事,偏偏没传递什么思想,然而一群人围着他的电影开始各种分析,研究他究竟想表达什么。
姜文的电影,从《让子弹飞》开始,节奏感明显变快,而到了《邪不压正》节奏快的让观众没有喘息的机会。不过他凌冽的剪辑也造就了银幕上荷尔蒙的喷溅,带来了视觉上的快感。但是偏偏有些人就较真,要么说姜文拍的看不懂,要么各种强行分析,这就好像一位顶尖大厨在你面前表演了精彩的厨艺,然后端上了菜,你却不品尝,偏偏要追问大厨这么做的意义。
北洋三部曲当中,个人认为最好看的是《让子弹飞》,最难懂的是《一步之遥》。 《让子弹飞》既讲了一个好故事,又拍出了姜文的风格,再加上三大影帝同台飙戏,各种脍炙人口的台词,浓烈的男性荷尔蒙,观影感受不能再好。
《一步之遥》确实有点难懂,甚至是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都没有看明白,其实想看懂《一步之遥》,就得有点中国电影史的知识做铺垫,不就是阎瑞生的故事,其实看不懂也无所谓,电影有时候没必要看懂, 很多书写出来不也很难看懂。
回到《邪不压正》,单纯从好看这个角度看,也就是咱们通常所说的“爽”,电影确实拍的挺不错,但是如果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电影来看,《邪不压正》可能并不及格。 单单就我的感受而言,爽是爽了,但是太爽了,就好像做爱一样,一直在高潮,那还要前戏干嘛? 所以节奏是个大问题,实在是太快了,镜头切换快,人物动作快,甚至连对话都是唇枪舌剑一般。结果导致光顾着爽了,情感却不到位,甚至很多悲情人物的死都无法引起我的同情和悲哀。
姜文电影中的女性都特别有意思,有意思在这些女性都是女主人的启蒙老师,有的是性启蒙老师,有的是人生启蒙老师。《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米兰就属于前者,而《邪不压正》中巧红则是后者。
关于动作戏,姜文说是致敬李小龙,因为原著《侠隐》的作者张北海老先生喜欢李小龙。 所以你看姜大导演的电影也没什么高深的地方,就是喜欢啥就拍啥。
很多人喜欢姜文导演生涯的第一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当然我也很喜欢,尤其是喜欢电影中对于记忆和情感的叙述。看完电影之后我深深地被姜文的表达震撼了,然后用了好几天思考关于记忆的真实性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以为这是姜文成熟的表现,直到前段时间看了他的访谈,他说其实成熟的不是他,而是王朔,拍电影的时候他一直不明白记忆造假这个事,王朔给他讲了好几遍,最后不耐烦的告诉他“你自己想想吧”。
所以,姜文一直不认为《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他最好的电影,那只是他的不成熟的一部作品。实话说,那时候的姜文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只是意识到拍电影要有自我的表达,从那之后的《太阳照常升起》、《鬼子来了》,姜文的风格渐渐凸显,一股荒诞现实主义之风跃然于银幕之上。 而北洋三部曲才是真正将这种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电影。因为民国本身是一个杂糅的时代,这个时代既有封建帝国残存,又有西方文化侵入,更是各路人马汇聚,各色思想并存。所以荒诞本身就植根于现实之中,而这样的时代背景在姜文的电影中更是将荒诞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可以有美国学医回国复仇的功夫大侠,也可以有剑桥留学却依附于土匪头子的知识女性,还可以有只会写五个字的影评人。
所以看完姜文的《邪不压正》,你会感叹,“我靠,还能有这种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