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心灵成长的道路上,三十年下来遇到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旅人,每个人的动机也许不一,但都是朝向「内在之旅」走去。当然有些人会因故暂时停下来,或是转换跑道,从此一去不知何时回归,也有多年后又再度重逢继续上路的。不管怎麽说,我相信大家都会在最终的地方相聚。只是因为彼此的心量大小不同,眼界高低不一,志向远近各异,因缘深浅独有所致。所以目标虽然相同,而会看似同行,却走出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并各自看到不同的风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样貌来。
有人专心念佛不理世事、有人积极入世感化助人,有隐名埋姓乐当自了汉者,更有大张旗鼓愿成菩萨行的。而我所遇到的大多数朋友都是动机单纯,只因生活或工作有了困惑,特别是和老公或子女之间,沟通上起了矛盾,开始追寻之路,只要能让家庭重回和谐安详,就心满意足了。
有些人在经过心灵成长的洗礼后,觉得自己可以成为谘商(询)师,去帮助还在受苦的人,于是走进专业训练的课堂。甚至有人想成为老师(心灵导师),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当然还有立志要开悟成道立地成佛的修行者,以及少数一心要成为大师,开宗立派引领众生,脱离苦海永生极乐的大愿者。
不管同修们的选择是甚麽,我都认为只要是来自内心的声音,并经过自己审慎评估后的选择,最后无怨无悔地去努力实践就是好的,毕竟人只要也只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不是吗?
平常聊天时,我曾多次跟Misherr提到:「成为大师是一种牺牲,我非常佩服那些大师们,总是愿为信众的成长而牺牲。」Misherr 不解的问道:「你们那些心灵成长圈的人,不是很多都想成为大师,受人景仰吗?我看到很多大师名利双收,众人艳羡,怎会是牺牲呢?」
我说:「你看这些大师们,每天要穿着很特殊的衣服,戴上各种彰显自己道行高深的配件,走在路上信徒前呼后拥,四处说话为人开示解惑,他们的生活没有自己,完全贡献给了群众。如果不是傻瓜,就是特别有牺牲奉献的大愿心才做得到。这我可是万万不行的。你想当了大师,还能在路边摊蹲着吃东西,穿上T恤、短裤、夹脚拖就跑去上课吗?身旁的弟子们肯定是要极力劝阻的?我没有那种大愿心,光是吃东西穿衣服等,这些小事我都牺牲不了了,怎当大师呢」?
俗话说得好:「人要有自知之明」,既然我是一隻活在低海拔的懒惰虫(Misherr自嘲用語),爬不远也看不高,偶尔还要偷懒休息一下。因此在走向「内在之旅」的心灵成长道路上,只要能够达到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就已经够心满意足了,人生夫復何求呢?
低海拔的懒惰虫所能做的就是缓慢地向前爬行,能爬到多远就算多远,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有多少爱就分享多少。至于到底是身之爱、心之爱还灵之爱的层次都无所谓,来就让它来吧,该怎样我就怎样,不必想太多。毕竟顺应自然便是道,只要满盈自會流淌,只要花开蝴蝶自来,这是多年来我走在成为自己道路上的体会。